理性或情感: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论叔本华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时代人的道德危机已是人所共睹,究其原委,其中固然有人自身的原因,即私欲膨胀盖过对道德的追求,利益的诉求优先于德性的修习;另一方面,道德学(或日伦理学)本身也难辞其咎,即道德学本身已由原来对自我心性的研习渐蜕为外部冰冷的道德法则对自我的严苛束缚,因而愈发难以被人所认同。康德可谓这种规范型的道德学家的集大成者,后来的哲学家和道德学家对他多有批判,其中也遭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批判,但却未获哲学界(尤其是中国哲学界)的重视。   叔本华与康德在道德问题上首先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分歧,表现为:其一、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康德坚持道德的行为必须是符合理性及理性法则的行为;叔本华则认为理性不会产生道德,反而只会产生自私自利的谋划。其二、叔本华认为康德把道德建立在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上,对“理性何以能是实践的?”问题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用很模糊的言辞进行搪塞。其三,指出康德道德学中的不彻底性,在一开始排除了道德学中的幸福成分,而最后又在“至善”的学说中允诺了幸福。正是怀着对康德道德学的不满,叔本华对康德道德学的基础、道德动机以及道德学主要原则等作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康德道德理论的缺点和弱点;同时,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学。   尽管叔本华对康德的道德学做了全面、详细的批判,但从根本上来看,他在道德问题上却与康德犯有相似的错误。首先,他们的道德都具有一种外在性,无论是出于对法则的“敬重”抑或纯粹出于他人的利益而行动;其次,他们都各执于一种偏颇的立场:理性或情感。   就道德本身来看,首先具有一种规范的品格,其规范层面的形成离不开理性的评价作用。就道德规范作用的发挥来看,离不开入的体认与内化,这其中既有理性的理解与认知作用,也有情感的内化与升华,这种情感升华后所形成的个人道德品格又构成个人精神境界的一个层面。因此,道德作为一个整体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情感的因子,只有从整体的视角才可能全面的理解道德现象。
其他文献
儒学发展到汉代,演变成为统治地位的经学,已经与原始儒学有了很大的改变。汉代的儒生一直有意识地吸收各家学说并将其揉进儒学当中,以图更加符合社会与统治者的需要。随着“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吴稚晖在道德革命、伦理启蒙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极具时代感且特色鲜明。五四时期,在人们极度崇拜“德先生”与“赛先生”总体氛围下,他提出了道德
清代中期以后,以《公羊传》为中心的今文经学成了学术的主角,今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促使了晚清的改革图强运动。刘逢禄在清代中期选择“公羊学”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是当时社会
本文主要探讨孟子的“良知说”,重点放在该学说的理论构建和道德价值方面。理论建构方面从“良知”这个概念入手,考察其历史渊源,详述孟子“良知”的内容。本文采用材料分析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