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当今角膜屈光手术的首选术式。然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的同时改变了原来角膜的正常形态,这就可能引起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眩光、光晕以及夜视力差等症状。随着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不满,临床医生逐渐认识到有关对比敏感度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是暗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对比敏感度是评价人眼视功能的重要指标,并且它的变化早于视野、眼底和视力的改变,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视功能的变化,还能对手术方式和术后疗效作出准确的评价。在眼科领域,国内外虽然有对比敏感度的研究报道,但对于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研究较少,并且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收集术前等值球镜为(-6.00--12.75)D的近视患者66例(129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敏感度度的变化及与其他参数如术前屈光度、瞳孔直径,手术切削光区直径、性别、年龄和眩光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66例129只高度近视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的检查,采用CSV-1000E型对比敏感度测试仪进行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检查,观察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并分析与其相关的术前屈光度、手术切削光区直径和眩光等因素的关系。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均数用(x±s)表示,对比敏感度变化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眩光对对比敏感度影响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术后6个月95只眼(73.60%)裸眼视力≥1.0,有效指数0.996,安全性指数1.052,122只眼(94.57%)屈光度在±1.00D之内,97只眼(75.19%)屈光度在±0.50D之内。2.术后1个月低频段(3c/d)、中(6、12c/d)和高频段(18c/d)对比敏感度均有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低频段对比敏感度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屈光度与术前和术后对比敏感度均呈负相关,尤其是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手术切削光区直径的大小与术后对比敏感度呈正相关,尤其是暗视情况下的低、中频段对比敏感度;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均较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所有空间频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敏感度与性别、年龄和瞳孔直径均不相关。结论1.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时,低频段对比敏感度已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2.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与术前屈光度呈负相关、与手术切削光区直径呈正相关,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比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