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眷村作为特殊时代背景下,台湾独有的政治和文化产物,它并不是一个普通建筑形态的专业叫法,而是1949年左右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军人及家属人工修建的安置房屋。眷村以及眷村所承载的眷村文化为影视作品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与灵感。眷村纪录片作为台湾独有的小众纪录片形态,其拍摄手法讲究运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并以国共内战为时代背景,记录了被特殊时代所左右的两代人的悲欢离合,表达了特殊族群的“乡愁”与“寻根”情怀。本论文的写作基础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最重要的写作基础为作者在台湾期间拍摄眷村纪录片的实践经验。初识眷村及眷村文化,源于作者在台湾国立屏东大学公派研修期间与眷村的不期而遇,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作者在查阅大量眷村资料并走访了台湾台中市、高雄市及屏东市等十几个眷村的基础上,编剧并拍摄了眷村题材纪录片《眷恋》。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论文在作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眷村及眷村文化的理论知识,对台湾著名的眷村纪录片进行实例分析,力图对眷村纪录片的产生背景、主题表达及主题选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论文在第一部分首先对眷村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概括,明确眷村的特殊地位和独有的深厚文化,为下文的分析提供基础。其次,在明确了眷村定义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眷村纪录片的定义以及眷村纪录片产生的背景。强调了眷村纪录片已经成为人们认知台湾眷村面貌及其文化的一面镜子,并指出在眷村大量消失的时代背景下,眷村纪录片的产生及其所承载的影像资料变得尤为重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眷村纪录片的主题内涵。主题是影视作品中通过提炼客观真实生活以及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台湾眷村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小众类别,因其关注的视角为台湾的特殊族群,而眷村人身上所寄托的那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思乡情绪,使得眷村纪录片在主题的选取及表达上,侧重情感的挖掘和眷村几代人命运的书写,以感人的情绪基调客观的展现生活在眷村里的人们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深刻的表达了乡愁与寻根的两大主题。第三部分主要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眷村纪录片《眷恋》及其他相关优秀眷村纪录片实例,对眷村纪录片的主题选取特点进行了探析。第一,关于抒情性的分析首先明确了眷村纪录片选择主题抒情的原因,并主要以《眷恋》为例证明了眷村纪录片主题抒情是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需要。第二,关于历史性的分析,通过明确眷村题材的历史属性,并结合相关优秀眷村题材纪录片,证明了眷村纪录片主题历史性的史料价值。第三,在论述眷村纪录片人文性主题选取特点时,利用纪录片人文性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眷恋》及《原乡》等作品,阐述了眷村纪录片主题选取人文特性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台湾眷村题材纪录片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眷村纪录片的主题缺乏提炼,作品内容只停留在对客观人物和事件的拍摄记录上,没有提炼出在这些真人真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内涵。同时主题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手法和意识的创新,降低了眷村纪录片的艺术感召力。第五部分阐述了台湾眷村纪录片主题表达的改善途径,通过增加主题深度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提高眷村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眷村纪录片,关注眷村文化,并达到弘扬和保留眷村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