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企业频繁被爆出产品造假问题。那些能对消费者造成严重危害的产品伤害危机,在已有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但对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根据主观判断的、没有产生严重伤害的产品造假,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感知产品造假是指消费者感知产品实际功效低于事先期望,并主观上判断产品具有造假的可能性时的感受。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消费者赋能,消费者能轻易地依托社交媒体对感知造假企业展开报复,如发起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企业频繁被爆出产品造假问题。那些能对消费者造成严重危害的产品伤害危机,在已有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但对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根据主观判断的、没有产生严重伤害的产品造假,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感知产品造假是指消费者感知产品实际功效低于事先期望,并主观上判断产品具有造假的可能性时的感受。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消费者赋能,消费者能轻易地依托社交媒体对感知造假企业展开报复,如发起负面口碑、抵制倡议等。消费者基于感知产品造假对企业的报复,同样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因果报应”与“和”价值观影响,部分消费者可能并不会产生强烈报复欲望,有些消费者也会产生和解的意愿。已有研究缺乏消费者感知产品造假下的线上报复与和解决策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基于期望失验理论、风险规避心理以及归因理论,通过两项消费者行为实验,探讨了上述问题。研究一(N=447)揭示消费者感知产品造假正向影响线上报复意愿、负向影响和解意愿;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即相比于“因果报应”价值观认同度低的消费者,感知产品造假对“因果报应”价值观认同度高消费者的线上报复意愿有更强的影响;相比于“和”价值观认同度低的消费者,感知产品造假对“和”价值观认同度高的消费者的和解意愿有更强影响。研究二(N=428)进一步揭示了企业补救在感知产品造假与和解意愿间的调节作用,即在感知产品造假的情况下,当企业做出具有主动性、提供有形补偿或道歉的补救措施时,消费者会表现出更高的和解意愿。研究的理论贡献是,立足于消费者感知这一主观视角探讨消费者报复与和解决策机制。揭示了感知产品造假对其线上报复与和解意愿影响的决策机制:具体揭示了“因果报应”价值观、“和”价值观、企业补救(主动性、有形补偿、道歉)的调节作用。研究丰富了消费者线上报复与和解的研究对象,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实践启示是,社交媒体环境下,普通消费者对感知的企业产品造假能够轻易做出报复行为,并且可能给企业带来舆论危机,这对企业是一个全新挑战。企业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另外需要更多的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和判断,努力探索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补救措施,实现良性的企业与消费者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表明勇于改革创新、合理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过度激进的投资活动也可能致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企业风险承担行为是否会造成企业股价发生崩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究。从理论上来说,内部控制能够通过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来
企业并购是公司迅速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并购早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能为企业带来好的结果。有一部分企业并购并没有为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使企业陷入巨大亏损之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掌握较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并购溢价带来较大影响。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看,市场环境与市场竞争也会影响企业的并购溢价。目前的研究中,多数是从企业的内部视角出发探寻影响并购
商业信用融资作为金融融资的替代手段,在企业的经营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商业信用融资的提供是基于供给方企业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需求方企业的信任和认可,然而需求方企业财务舞弊行为会降低其被认可度。财务舞弊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重点关注的话题,现有对财务舞弊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单一案例的事后研究,分析该企业实施财务舞弊的原因以及采用的手段,对财务舞弊量化关系关注较低。由于在接受到财务
<正>为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要求,进一步便利债券投资者,促进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近日,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20]第7号)》(下称公告),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劳动效率的要求水涨船高,行业间的竟争愈演愈烈,加班屡见不鲜。加班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欧美等国家平均加班时间在不断增加,在我国有关加班的各类社会新闻频出,“996”和“007”等词汇也充斥和我们的生活,当代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被贴上稳定性差、承受能力弱等等标签,面临着心理、生理、经济的多重压力。面对新生代员工加班问题愈演愈烈,有必要对加班这一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