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低收入的人群纷纷加入到流动摊贩的队伍中,城市流动摊贩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卫生等问题,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作为我国城市治理中的一个棘手难题,流动摊贩治理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本文的研究对象是N市流动摊贩的治理现状,以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调查法为依据,分别从城市管理者、流动摊贩、社会公众三种视角对流动摊贩的群体特征、生存现状以及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剖析了N市流动摊贩治理所存在的困境,对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探究,通过学习国内外流动摊贩的治理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N市流动摊贩的治理模式。研究表明,流动摊贩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鉴于N市某些城管人员的执法程序不规范,摊贩的生存权与城管的执法权发生冲突,公众对城管的认可度不高,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可以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方面去探究流动摊贩治理难的根源。从内部因素来讲:一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偏颇;二是相关制度的障碍。从外部因素来讲:一是城管执法的体制不完善,法律地位不明确;二是城管执法方式问题;三是执法程序规则缺失;四是城管执法中的违法现象与监督不力。在国外,日本东京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流动摊贩进行管理;新加坡不仅设立了摊贩中心,还推行了犯规记分制和摊位分级制度;印度承认摊贩的合法地位,允许在禁摊区以外的地方摆摊。通过国外地区的对比分析,为N市流动摊贩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国内,武汉的流动摊贩社区“一照式”备案治理;温州的流动摊贩公司运作治理;北京以人为本,从源头治理,对N市的流动摊贩治理同样起到了启示作用。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流动摊贩治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在比较和分析中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流动摊贩治理模式,运用善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紧密结合N市流动摊贩治理实践,提出相应地对策。转变政府职能和治理理念,提高社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民生;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流动摊贩合法化提供保障;完善城管执法手段和方式;加强摊贩的自身教育;构建多方参与互动治理模式。希望创新流动摊贩的治理思路,构建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治理N市流动摊贩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