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教育是21世纪的热点问题,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变人的环境行为,从而改善环境,以便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环境认知水平、环境态度有了较大改观,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而环境行为相对薄弱,需加强相关环境行为培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环境行为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需要深入研讨和探究的课题。初中生的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且青少年阶段是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自然也是实施环境行为培养,养成良好环境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即围绕培养学生环境行为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地理课应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渗透环境知识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环境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行为。本文依据环境行为理论和相关心理学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首先追溯了国内外环境教育和环境行为研究现状,然后笔者调查了定陶县部分中学学生的环境预期行为状况,分析目前初中生的环境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环境知识掌握有待进一步完善;2、环境意识有待提高;3、环境行为相对薄弱。根据卢卡斯教育模式指导初中生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将有助于个体环境素质的综合发展。最后根据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了学生环境行为培养的相应对策:1、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行为要以夯实环境知识作为前提;2、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行为要以环境意识的养成作为重点;3、提高学生环境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