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福柯谱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关于“后进生”、“差生”这两个概念的出现、发展及其演变过程。进而探索自建国以来,影响我国教育变革的力量有哪些?在不同时期这些力量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在整个教育变革中各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共分四章,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源自于笔者研究生阶段对于谱系学和话语分析方法的学习以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最终选取了“后进生”这一话语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文章开始,首先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将其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接下来对谱系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最后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一章到第三章分析了“后进生”这一话语的具体演变过程。首先,它的出现是毛泽东同志的“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在教育上的一个应用。“差生”是“后进生”的口语化。这两个概念在产生之初,并没有任何歧视性色彩,而是为了更好的将“后进”变为“先进”。但学校里教师歧视差生现象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质疑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因此,一些较优秀的教师提出用“后进生”取代“差生”这一概念,因为“后进生”有后来进步的意味,认为这可以消除差生这一概念本身对差生的歧视。但是,用“后进生”取代“差生”似乎也并没有改变对差生的歧视,一些教师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纷纷建议将“差生”、“后进生”改为“学困生”、“潜能生”、“个性生”等等,以此来消除差生歧视现象。但是差生歧视现象仍然没有被消除,“5000万差生”以及“择差教育”等问题的出现就向教育界以及非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学校里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师,其中朱国虹老师的“零差生”理论影响巨大。至此,人们开始反思“抓两头带中间”这一策略是否正确,而“差生制造”和“标签理论”的出现使这一策略和将学生分类这一做法被彻底推翻了。在论文的第四章,笔者对影响我国教育变革的力量进行了分析,这也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分析了影响我国教育变革进程中各力量的构成,其中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教育理论研究者、媒体从业者、政府行政部门、教育产业投资人等。并得出结论:作为教育力量变革主体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教育理论研究者、政府部门代表着影响教育变革的三大系统:学术、政治和大众。而一项教育变革要想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必须使这三者之间沟通对话并逐渐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