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软化。包括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脑栓塞(CE)、腔隙性脑梗死等。近年来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约占75%,且本病的“病致残率”极高,脑梗死后遗症所导致如:肢体偏瘫、智力受损、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等,都将带给患者及家属身体以及心理上的极大困扰,尤其在智力受损及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目的通过自身对照和配对对照,客观评价通腑泻下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价的变化,从而探讨通腑泻下灌肠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研究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3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患者于入院期间不予以灌肠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入院确诊后即给予复方大黄灌肠液进行保留灌肠,1日/次。疗程为2周。观察其性别、年龄、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NIHSS)、生活功能评价(BI)。将临床观察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建立及分析、绘图利用SPSS15.0专业统计软件。研究结果疗效方面,由表3、表4可知灌肠组在入院到入院后一周NIHSS、BI功能均有改善,而非灌肠组在入院到入院后一周NIHSS、BI功能则无明显恢复;而入院第二周至第三周时,灌肠组及非灌肠组NIHSS、BI功能则均有改善(P<0.05)。而通过球型检验说明每一个对象内重复测量数据间相互独立,符合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由表6、表7得知在灌肠组与非灌肠组之间的差别,NIHSS、BI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说明分组因素起了作用,配合图1、图2,可看出灌肠组与非灌肠组的治疗方法都可达到使病人好转的最终目的,而治疗组改善的速度及效果都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本课题设计的不足,此次结果也不可排除因入选时所导致的偏倚。而正如前所述,中风的致残率极高,因此把握病后的康复治疗时间更显得刻不容缓,在急性期就积极控制病情发展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患者未来人生来说,不是被动的、被形容成苟延残喘的活着,而是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另外,入院灌肠组患者NIHSS、BI评分较差由表3、表4可得知灌肠组与非灌肠组病例中,两组的NIHSS、BI起始有差距,如NIHSS入院时对照组均数为9.11而治疗组为14.611;BI入院时对照组均数为56.944而治疗组均数为33.611,这表示在收入病例时,对照组的病情较实验组轻。本实验是以简单随意化方法,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而保留灌肠是属于侵入性治疗而非常规治疗,治疗时须与患者或家属讲解此治疗目的。一般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症状较轻、基本能做一些活动的,在沟通上多半认为这是不必要的治疗而拒绝;相较于病势重的患者,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时,多对治疗有积极的态度,故有此结果。说明保留灌肠法尽管疗效确切,临床也多有应用在急性病症、妇科、儿科及消化科等,但病人抗拒性高。研究结论:本课题为通腑泻下法,又别于以往内科以口服为治疗主轴,而是以保留灌肠的方法来作为通腑泻下的体现,并以其治疗急性脑梗死。以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为标、逐邪外出为本的其本原则,具有釜底抽薪,直折暴逆之气机、敷布气血,畅达血脉、推陈出新,邪有出路、急下存阴,以防竭脱功能,在防止疾病发展、减少并发症、加速恢复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