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如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家人朋友、或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及时给予帮助等。内疚感的产生除了可以由自己的行为引发以外,还能由他人的行为引起。这种在他人行为上产生的内疚感被称为替代性内疚。如当孩子攻击其他小朋友时父母通常会为孩子的行为感到内疚而道歉,人们会因为没有阻止自己的好朋友的不当行为而感到内疚。但是,并不是任何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人们都会体验到内疚感。一般而言,个体之间的关系越紧密,个体在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上产生的替代性内疚感越强。目前,这种效应在东方文化中还没有得到验证。然而,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强调社会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对人们的情绪、行为等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因此本研究的实验一是在我国文化中验证西方已有的研究,即当不道德行为者与个体的关系越近时,个体体验到的替代性内疚感越强。人际关系亲密度与个体对彼此行为的控制感有显著相关。即当人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时,人们知觉到的对彼此的行为有更大的控制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体的不当行为不仅给其本身、也会给关系较紧密的他人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关系紧密的他人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另外,人们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内疚感的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本来可以避免这种行为产生的,即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感,但是没有去控制。同理,替代性内疚感产生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具有控制感但没有控制其行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们对关系较紧密的他人的控制感较强,由此产生的替代性内疚感较强。因此本研究的实验二将检验行为控制感在人际亲密度与替代性内疚感间的中介作用。权力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核心观念。通常心理学研究的并非真实的权力,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权力感越高的人,往往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具有更强的控制感。因此,我们推断,对权力感高的个体而言,其在他人不道德行为上体验到的替代性内疚感普遍比较强;而对权力感低的个体而言,其对他人的控制感较低,因此较低的控制感对替代性内疚感的影响较小,此时人际亲密度对替代性内疚感的直接作用仍存在,即关系越近、替代性内疚感越强。本研究的实验三将检验权力感在人际亲密度与替代性内疚间的调节作用。实验一以189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父母组、朋友组和仅认识的人组,三组被试分别回忆父母之一、某个朋友或某个仅认识的人曾经做过的一件不道德事情;回忆结束后,被试评价自己体验到的内疚感。结果表明父母组的替代性内疚感显著高于朋友组和仅认识的人组。这说明关系越近的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被试的内疚感越强。实验二以252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父母组、朋友组和仅认识的人组,三组被试分别想象父母之一、某个朋友或某个仅认识的人在给定的情境下做一件不道德事情;想象结束后,被试完成行为控制感量表,并对体验到的替代性内疚感进行评分。结果表明父母组的替代性内疚感强于朋友组,朋友组的又显著强于仅认识的人组,这重复了实验一的结论。另外,行为控制感能显著预测替代性内疚感。并且,行为控制感在人际亲密度与替代性内疚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实验三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随机分为朋友组和仅认识的人组,两组被试分别想象某个朋友或某个仅认识的人在给定的情境下做一件不道德事情;想象结束后,被试进行内疚感的评分;最后被试完成个人权力感量表。结果表明,朋友组的替代性内疚感显著强于仅认识的人组,这和前两个实验结果一致。另外,高权力感组被试的替代性内疚感强于仅认识的人组。但是人际亲密度与权力感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权力感对人际亲密度和替代性内疚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