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疆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但直至20世纪前始终没有歌剧这种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世纪以来,新疆地区经历了由清廷至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同政权统治的交替。在30年代民国盛世才统治新疆期间,受其一度亲苏亲共的政策影响,新疆地区与邻近的苏联关系密切,并在苏联文化的影响下,新疆地区暂短地掀起过民族歌剧创演的热潮,在艰难的条件下,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均以本民族的语和传统音乐,创演了若干以本民族历史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歌剧。只是不久就受政治局势的演变而趋衰弱。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新疆和平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地区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新疆地区的发展建设,在文化艺术事业上尤为重视,调入大型文工团,扶持本地艺术团体发展。50、60年代大量搬演内地优秀的新歌剧,促进了新疆地区歌剧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反映新时代风貌和现实生活,结合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创演的歌剧也逐渐成熟,其中由王洛宾等作曲家创作,以汉语演唱的大型歌剧《两代人》、《无人村》、《战斗的历程》等新歌剧,以及维吾尔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有一定的影响力。“文革”期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70年代新疆歌舞话剧院将同名京剧“样板戏”移植成维吾尔歌剧《红灯记》。采用维吾尔族民歌和《十二木卡姆》作为移植歌剧《红灯记》的基础音乐素材,框定了以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思路,及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形式。在乐队配置上,采用维吾尔民族乐队与管弦乐队组成混合乐队,并以此歌剧创演剧组为标准成立了新疆第一个歌剧团。受此影响,这一时期,新疆地区各地州文工团,纷纷采用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移植京剧“样板戏”,创演了众多的民族歌剧。在宣传革命思想的同时推动了民族民间音乐再创作与发展。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新疆地区的民族歌剧创演进入到一个繁荣期。不仅如维吾尔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剧剧目获得重新演出的机会,以新疆歌剧团为创演主体,各种题材的民族歌剧不断涌现,先后产生了《热比娅与赛丁》、《塔什瓦依》、《阿曼尼莎》(后改名为《木卡姆先驱》)等大型民族歌剧。这些采用本民族语言演唱,体现本民族传统和现实生活,并以本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展创作的歌剧广获好评,音乐创作也呈现不同风格,技法不断进步,多部歌剧获得国家颁发的大奖。本文纵观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歌剧艺术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歌剧创演的特征,将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证明了在新中国中央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所给予的前所未有的扶持政策指导下,随着新疆地区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歌剧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在歌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众多的成功经验,它以独特的鲜艳色彩,同时展示出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