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漠化及生态修复研究——以文山州西畴县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将使原本脆弱的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1)生态系统退化;(2)土地丧失;(3)水资源短缺;(4)经济贫困。 石漠化的生态修复,是指把石漠化地区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到先前状态的行为,但不包括达到完美状态的含义。因为人们在进行恢复工作时不一定要求必须恢复到起始状态的完美程度,因此石漠化的生态修复一般指石漠化地区生态退化状态的改良。 云南位于世界岩溶面积最集中的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岩溶分布面积11.09万km2,石漠化面积34772.76 km2,是中国岩溶石漠化严重省区。其中,本文研究区文山州西畴县岩溶面积1135 km2,石漠化面积850 km2,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56.44%,是石漠化危害极深的地区之一。 通过对云南西畴地区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状况的分析研究,讨论了石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气候、人为活动),从而初步得出西畴石漠化形成机理,即: 纯和较纯的碳酸盐岩在间歇性升降的构造运动作用下隆起,在河流侵蚀及岩溶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高山陡坡广在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侵蚀溶蚀与岩溶化等自然地质作用和森林砍伐,高坡地开垦等人为恶性生态地质作用下产生土壤侵蚀或土壤丢失作用,基岩不断裸露,石漠化程度不断加深,并且逆向难返。石漠化发生发展后,反过来又加强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石漠化驱动力的作用强度,石漠化又得以进一步发展,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石漠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也是当地贫穷落后的根源。针对石漠化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理,提出了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对策与保障措施。具体对策为:(1)恢复植被;(2)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3)加强能源工程建设;(4)解决人畜饮水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工程。保障措施有:(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编写可研报告,作好前期准备工作;(3)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4)加大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科研工作力度;(5)激活经营机制,大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6)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制度。
其他文献
美国电视剧的试播集是电视网在把一个项目发展为正式剧集之前所开发的样品集,试播集中的元素到了正式剧集中往往有所改变。电视网往往通过拍摄试播集来判断此项目是否真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