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原》的爱情表现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S.艾略特是20世纪上叶的诗人,批评家,对现代诗歌贡献巨大。《荒原》是现代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批评界对其解读不尽其数。本文结合艾略特的诗歌情感理论探索《荒原》中的爱情表现。引言通过分析艾略特提出的术语“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和“统一感受力”总结艾略特的诗歌情感理论为:诗人应运用创作力和才华通过客观对应物把个人情感转化为诗歌情感从而使诗歌达到思想与情感,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文梳理《荒原》中的爱情表现,指出《荒原》看似支离破碎的结构和新鲜的非个性化艺术手法下包含着一个情感的内核,这个情感的内核和诗人的个人情感经历紧密相关。第一章讲艾略特对爱的理想的追求。艾略特对他的初恋情人的情感在《荒原》中通过客观对应物转化为诗歌情感。他通过春天意象来表达他对理想的爱的渴望,通过玛丽的滑雪橇的经历表达他对理想的爱所带来的狂喜状态的想象,通过风信子女孩来表达理想的爱的形态。第二章分析爱的失败的原因。精神上,艾略特通过风信子女孩的情人的思想状态和女相士梭甘脱里斯夫人的占卜预言来表达对爱的怀疑,对生活的失望均可导致爱的失败;肉体上,艾略特通过渔王的性无能、西比尔青春美丽的逝去表达不健康的身体造成爱的失败。这里的失败应和着艾略特个人情感的失败经历。第三章讲爱的失败带给人的痛苦。艾略特在不幸的婚姻中遭受的痛苦在诗歌中也是通过客观对应物转化为诗歌情感:艾略特通过狗的意象、神经过敏的妻子和麻木冰冷的丈夫的对话、疲惫的打字员和满脸疙瘩的职员的场景和莱茵河女儿的传说来说明爱的失败的痛苦会不断地侵蚀人的记忆,折磨人的思想,使人陷入性欲的泥潭中,最终使人失去爱的信念。第四章讲基督教和佛教可以将人从痛苦中救赎。基督通过牺牲自己为人类赎罪,佛教教导人们应该“给予、同情、克制”。艾略特认为只有通过给与他人同情,同时克制自我,才能获得安宁、爱和幸福,这种思想应和他的非个性化理论。本文在结论部分指出,尽管艾略特在《荒原》中试图用暗指、碎片化、非个性化和客观对应物等全新的艺术手法来逃避个人情感,但是《荒原》的内核表达的依然是艾略特的个性和情感。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了汉译英同声传译中的语言正迁移现象。作者首先概述了以往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指出中国教师在教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强调语言负迁移,极少提及语言正迁移,这种观念源于教
听是语言学习的首要途径之一,是二语学习中自然状态下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英语听力教学手段也有了长足发展。英文电影观看作为一种教学方
摘要:首先总结了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特点,然后简要的介绍了Linux安全和Linux下发布的一些安全隐患,最后基于Linux实现安全技术.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Linux;操作系统;安全  Linux操作系统支持所有现代操作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包括以下方面:网络协议、硬盘配额支持、全部的源代码、国际化的字体和键盘、作业控制、数学协处理器仿真、内存保护、多平台、多处
由于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权威性及严谨性,人们通常认为法律工作者应当秉持客观的原则,在法律领域尽量避免隐喻的使用。历史上绝大多数法学家也持该观点,认为隐喻削弱了法律的威严,固
汉语特指疑问语对构式在人们日常会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其研究来看,汉语言学家已经对疑问词和疑问句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多是从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