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通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CI-340光合测定系统分春、夏、秋三季对研究区17种常见绿化树种进行了现场光合测试,测试分6个时间段进行,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8:00-18:00),测试的过程中仪器自动记录数据;利用CI-110植物冠层分析仪对植物冠层分析,记录各树种的叶面积指数。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别研究各树种的日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同时利用公式计算出各树种的净固碳释氧量和降温增湿量,固碳量分三季进行研究,降温增湿量则只研究夏季。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区春季、夏季和秋季除个别树种以外光合速率大多数呈“双峰”曲线的日变化规律,均具有光合“午休”现象,双峰值大致出现在10:00点和14:00左右,在正午12:00左右的日光合速率会降低。 在夏季,树种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的变化规律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是相似的,主要是双峰曲线的形式;峰值大致出现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时间段内。 (2)在观测的17种树种中,三季各树种的单位叶面积年平均固碳释氧量排列顺序为:桃树>紫穗槐>泡桐>臭椿>杉木>刺槐>石楠>女贞>梧桐>锦带花>珊瑚树>海桐球>酸枣>香樟>桂花>麦冬>广玉兰; 三季各树种的单位土地面积年平均固碳释氧量排列顺序为:杉木>石楠>女贞>刺槐>紫穗槐>海桐球>桂花>锦带花>桃树>臭椿>梧桐>珊瑚树>香樟>泡桐>麦冬>酸枣>广玉兰。 (3)研究区17种绿化树种单位叶面积降温增湿能力排序为:桃树>紫穗槐>刺槐>女贞>海桐球>梧桐>泡桐>石楠>杉木>桂花>珊瑚树>臭椿>广玉兰>酸枣>麦冬>香樟>锦带花;研究区各绿化树种单位土地面积降温增湿能力排序为:女贞>紫穗槐>刺槐>石楠>海桐球>杉木>桃树>桂花>梧桐>广玉兰>珊瑚树>香樟>泡桐>锦带花>臭椿>麦冬>酸枣。 (4)考虑植物的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的固碳释氧量,通过SPSS软件聚类分析,将绿化树种按固碳释氧量的大小,分为三个级次: 第一级:石楠、杉木、刺槐、女贞、紫穗槐; 第二级:锦带花、桂花、海桐球、桃树、臭椿、香樟、珊瑚树、梧桐、泡桐; 第三级:酸枣、麦冬、广玉兰。 综合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量分级可知,石楠、杉木、刺槐、女贞、紫穗槐等为固碳优势物种。 (5)通过DPS聚类分析,考虑固碳释氧因子和降温增湿因子(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17种树种被大致分为四组: 第一组:麦冬、海桐球; 第二组:桃树、梧桐、酸枣、臭椿; 第三组:石楠、广玉兰、锦带花、珊瑚树、紫穗槐、泡桐、桂花、刺槐、女贞; 第四组:香樟、杉木。 由分组结果可知,麦冬和海桐球分为一组,桃树、梧桐、酸枣和臭椿为一组,石楠、广玉兰、锦带花、珊瑚树、紫穗槐、泡桐、桂花、刺槐和女贞为一组,香樟和杉木分在一组,分在一组的树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相似性,选择树种时可以根据景观等其他要求进行替换,也可以作为优势树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