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抗菌性能是评价根管冲洗液的重要指标。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NaOCl)作为根管冲洗液已经使用了70多年,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根管冲洗液之一[1]。它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广谱抗菌剂,能有效杀灭包括细菌、噬菌体、原虫、真菌、孢子及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次氯酸钠溶液中含有NaOCl、NaC1、[O]、H2O、HOCl、NaOH、HCl、NaClO3等组分,其中次氯酸(HOCl)具有氯化作用和强氧化作用,是次氯酸钠溶液发挥抗菌作用的物质基础[2]。次氯酸钠为强碱弱酸盐,pH值的改变会引起溶液中次氯酸浓度产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次氯酸钠溶液的抗菌效果。本论文主要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pH值变化对次氯酸钠溶液抗菌效果的影响。目的:1、建立体外粪肠球菌根管感染模型。2、比较pH 12、pH 9、pH7.5、pH6 2.5%次氯酸钠溶液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杀菌效果。3、比较pH 12、pH 9、pH7.5、pH6 2.5%次氯酸钠溶液对粪肠球菌的直接抑菌效果。方法:1、选取40颗离体单根管前牙,沿釉牙骨质界截去牙冠后,用不锈钢K锉按标准法分别预备根管至30#,17% EDTA、2.5%次氯酸钠交替冲洗根管,复合树脂封闭根尖孔。选取其中4个样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根管内壁牙本质小管口情况。其余36个实验样本高温高压灭菌。将粪肠球菌分别接种至根管内,隔日更换BHI液体培养基,细菌培养过程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检测,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触酶试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生化鉴定,以确定无杂菌污染。至培养21天,随机选取4个样本,扫描电镜下观察粪肠球菌在根管内感染情况。将剩余32个样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分别采用新鲜配制pH12(A1组)、pH9(B1组)、pH7.5(C1组)、pH6(D1组)2.5%次氯酸钠冲洗根管。各组冲洗前、冲洗后分别取样,置于CO2孵箱中37℃培养48h后进行菌落计数(CFU/ml)。2、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观察新鲜配制pH12(A2组)、pH9(B2组)、pH7.5(C2组)、pH6(D2组)2.5%次氯酸钠及生理盐水(E2组,对照组)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并测量其抑菌环直径的大小(mm)。结果:1、17%EDTA与2.5%次氯酸钠交替冲洗,可有效去除根管内的玷污层,大多数牙本质小管口敞开。2、37℃CO2恒温培养箱中孵育24h后,所有实验样本的BHI液体培养基仍保持清亮,表明经121℃、15MPa、15min所有样本达到灭菌效果。3、根据所取样本菌落形态、革兰染色、触酶试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生化鉴定,确定实验样本未受杂菌污染,为粪肠球菌标准株(ATCC29212)单一感染。4、扫描电镜下见粪肠球菌在根管内壁形成生物膜,并已进入牙本质小管。经过21天培养后,建立了稳定的根管粪肠球菌感染模型。5、冲洗前,A1组(pH12)、B1组(pH9)、C1组(pH7.5)、D1组(pH6)根管内粪肠球菌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冲洗后四组根管内粪肠球菌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D1组下降最明显,与A1、B1、C1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1、B1、C1三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6、A2组(pH12)、B2组(pH9)、C2组(pH7.5)、D2组(pH6)纸片周围均可见一环形无菌带,E2组(生理盐水)纸片周围仍有细菌生长。A2、B2、C2、D2四组的抑菌圈直径逐渐增大,均大于E2组(P﹤0.05);A2、B2、C2三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D2组与A2组、B2组、C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体外可以成功建立稳定的根管内粪肠球菌感染模型。2、不论在BHI琼脂培养基还在体外根管内,2.5%次氯酸钠对粪肠球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3、不同pH值2.5%次氯酸钠溶液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不同。4、随着溶液pH值降低,2.5%次氯酸钠溶液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果逐渐增强,本实验四种pH值2.5%次氯酸钠中,pH为6时抗粪肠球菌效果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