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来势汹汹的媒介轰炸,广告无孔不入地钻进人们的生活,不断瓜分着人们的注意力。然而对广告的排斥,八小时工作制的捆绑,所谓的块状时间已经荡然无存。广告主继而将目光投向争议广告的制作和碎片化时间上的开发。有创意人称“创意已死",所谓的广告创意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被消耗殆尽,现在的广告创意无非是对前人的抄袭模仿加上略微的小聪明。回到我国本土广告上,所谓的品牌知名度已然成为无稽之谈,短时间内制造话题,引爆吸引力,提升受众的知晓度反而日渐为广告主所追求。然而,争议广告是把双刃剑,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成为考验广告创意的一大挑战。话语理论作为一个富含研究价值而和实际运用经验的理论体系,主流的研究却是多受限于在分裂的、个别的理论研究范畴,针对其展开的案例分析也多浮于表面,而缺乏纵向的理论性探索。可即便是照话语理论在学术界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何谓话语理论也是极富争议性。在对话语理论的研究上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且不论该理论在当下是否已经成熟或者说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研究套路方式,各个学者对其研究的热衷程度也体现出话语理论有其必然的魅力。而其争议性在相当大程度上与争议广告相得益彰,而回顾过去几年的学术研究,如何将话语理论与争议广告的研究相结合却是广告内容探索上的一大空白。为此,本文从国内著名广告杂志上收集了多篇中外国商业广告和权威广告学术网站年度争议广告作为分析材料,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利理论与霍尔的表征概念,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商业广告中体现的权力分化的同时,也将争议广告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输出进行对比。通过理论应用和案例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争议问题的差异,最终为本土广告发展给出更好的未来指向,为广告主在做争议类广告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