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 后疼痛病症最复杂难治的一种,其特点是脊髓损伤后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疼痛的刺激如微热、触摸或轻压等却可诱发疼痛,称触觉超敏(allodynia),并出现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甚至自发疼痛(spontaneous pain)。患者常可以在同一部位或不同区域体验到一种以上性质的疼痛,如烧灼痛、跳痛、刺痛等等。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率为 11%-94%,严重者为 5%-30%,更多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Spinal Cord Injury ISCI)。目前医学界对其发病机理仍未明确。各种原因导致的 SCI 不仅仅影响损伤的节段,而且造成整个神经通路的改变,因此脊髓损伤后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脊髓结构、功能和中枢免疫调节等许多方面的改变。
在 SCI 后疼痛的机理尚不清楚的情况下,ISCI 神经病理性疼痛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难治的疼痛之一,至今还没有找到令大多数临床医生和患者满意的治疗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药物治疗也存在实验与临床、不同临床报道效果间的明显差异,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问题等。至今,人们仍然在为寻找对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确切效果的手段努力。
丹参(DanShen)在我国自古用于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等症,如今丹参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丹参在治疗疼痛、脊髓损伤研究方面也渐有报道。但在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则未见报道。丹参不仅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及影响神经细胞通道,且有调节免疫等作用,对SC工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易于为患者接受。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利用丹参注射液对不完全性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来减轻患者的疼痛。
研究目的:
1.观察丹参注射液对ISCI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2.观察丹参注射液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否有不同的作用。
3.探讨脊髓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对丹参疗效、疗效持续时间的影响,以及疗效持续时间与病程、及治疗介入时间的相关关系。
4.与按摩治疗对比,丹参注射液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材料与方法:
1.自2002年9月到2007年2月底,在珠海市人民医院医院、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平沙医院等3家医院脊椎骨病科、康复科、骨科筛选受试者52例,同期在病案室选取采集符合纳入标准且在既往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出现后未经规律对症治疗20例病例作为空白对照组(n=20),共72例。他们均符合入组条件,有不同部位、程度的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意完成本治疗研究和随访者有63例。受试者被分为2组:(1)丹参治疗组(n=32其中5例来自空白对照);(2)按摩组(n=31其中6例来自空白对照组)。其中,丹参组和按摩组患者接受10天治疗,2组均随访两周,评价治疗随访的延续效应。空白对照组通过电话或现场收集症状出现后一个月的回顾性资料,其中11例继续参加了上述两个治疗组的治疗。
2.治疗方法
将符合以上条件的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成丹参组和按摩组,丹参组采用上海华源长富药业(集团)有限公可生产的丹参滴注液250ml(含丹参16g,生产批号:(02111402,05031123)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共10天。按摩组采用推拿按摩治疗,每天一次,每次约40分钟,共10天。
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选择20例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出现后未经规律对症治疗的ISCI患者,通过电话或现场收集症状出现后一个月的回顾性资料。
3.结局测评
3.1 疼痛强度评估:治疗前、治疗第3、7、1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目测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时总疼痛强度 (the present painintensity PPI)。
3.2 疼痛性质评估:包括治疗前、治疗后以及随访时简式麦杰尔疼痛间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调查。
3.3 疗效持续时间评估:包括在随访时评估维持治疗第10天疗效的天数(chxd1) 和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减轻的天数 (chxd2)。
本研究是单盲类似试验的临床设计,为减少测评与重测评(test-retest)误差,所有评估均由作者本人完成。
4.统计方法
4.1 疗效分析4.1.1 疼痛强度变化分析:丹参组和按摩组治疗前、治疗第3、7、1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VAS评分、 PPI 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进一步分别以ASIA损伤分级、损伤平面进行VAS评分、PPI评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4.1.2疼痛性质变化分析:丹参组和按摩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SF-McGill问卷分项目评分变化采用秩和检验。
4.2 疗效持续时间比较
4.2.1 丹参组、按摩组疗效持续时间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一步采用按损伤分级、损伤平面分层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4.2.2丹参组、按摩组疗效持续时间与病程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组疗效持续时间与治疗介入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控制病程影响的偏相关分析。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8—11统计软件分析,设p<0.05水平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
1.患者一般资料有63人进入本治疗研究组,2人中途退出,共有61例患者完成了本治疗研究,其中丹参组31例(5例来自空白对照组),按摩组30例(6例来自空白对照组);对照组20例,3组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病程、诊断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疗效分析
2.1 疼痛强度变化患者分别经过丹参注射液及按摩治疗后, VAS、PPI评分在治疗第3、7、1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第3、7、10天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VAS评分、 PPI量表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按ASIA脊髓损伤分级、损伤平面进行VAS、PPI评分在治疗第3、7、10天以及随访时的变化比较,丹参组第3、7、10天以及随访时的不同损伤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摩组VA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评分不同损伤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同损伤平面VAS、PPI 评分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 疼痛性质变化治疗后,丹参组跳动的、锐利的、剧痛的、热—烧灼的、触痛的、疲劳的筋疲力尽、惩罚的—令人痛苦的等7个选项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组在射穿的、痉挛的、隐痛的、沉痛的、疲劳的筋疲力尽、惩罚的一令人痛苦的等6项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丹参组跳动的、剧痛的、热—烧灼的、惩罚的—令人痛苦的等4个选项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组在隐痛的、沉痛的、惩罚的—令人痛苦的等6项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疗效持续时间治疗后丹参组chxd1较按摩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hxd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组按ASIA损伤分级chxd1、chxd2级别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损伤平面比较,chxd1、chxd2级别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丹参组 chxd1、chxd2 与病程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控制病程因素作治疗介入时间与疗效持续时间偏因素相关分析,丹参组chxd1与疗效持续时间有相关关系 (p<0.05),chxd2与疗效持续时间没有相关关系;按摩组 chxd1、chxd2与病程、治疗介入时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
3.不良事件
丹参组3例治疗初期冷痛(cold pain)加重,2例通过坚持治疗可以耐受,1例要求终止治疗。按摩组4例治疗初期烧灼痛(burn pain)加重,通过调整按摩治疗手法等3例完成了治疗,1例经过调整后仍没有好转而停止。上述2例停止原先治疗后分别交叉进行按摩和丹参治疗,完成了治疗。
4.对照组资料有20人参加完成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回顾性资料采集,作为对照组资料。显示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出现后,在一段时间(1个月)内不会自行缓解。
结论
1.ISCI 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出现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临床干预症状不会自行缓解。
2.丹参能明显缓解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和性状。
3.髓损伤程度是丹参治疗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影响因素,程度轻的疗效优于重的、疗效持续时间也更长;病程和治疗介入的早晚与维持疗效天数有负相关关系,病程短且治疗早,疗效维持时间更长。
4.丹参注射液治疗不同损伤平面I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