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研发一直是药学领域的研发重点。然而与之相配套的药物毒性的早期筛查和预测的新模型和技术系统,仍相对落后。一种具有心脏风险的新药的上市和撤市,除造成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外,还导致药物研发领域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因而,建立一个灵敏、准确、高通量、可早期介入的药物心脏安全性的体内评价系统,尤为重要和必要。 斑马鱼是一种脊椎类的小型模式动物,繁殖力强,体外受精和发育,其生长发育过程、组织系统结构与人类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上也具有很高的保守性。目前已经具有成熟的斑马鱼细胞标记技术、突变技术、基因活性移植技术和显微注射技术等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因此斑马鱼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预防和治疗,以及新药研发的优良模式动物。尤其是斑马鱼的心脏结构清晰,易于观察;虽然其心脏为两腔心脏——一房一室,但其发生和发育路线及相关基因调控机制与人类接近,在胚胎和幼体阶段心脏位于体表,非常适于进行心脏疾病模型和心脏毒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用斑马鱼为模式动物建立药物心脏毒性的检测模型。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 1.首次克隆了斑马鱼1-磷酸鞘安醇受体2(mil/slpr2)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序列;通过基因上游序列分段缺失、基因knock-down和knock-up等基因分析实验,发现mil基因在斑马鱼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侧线系统和听力等方面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mil基因表达异常时,将会造成上述系统或器官的发育畸形或异常。尤其是首次证明了mil基因的失调与听觉相关基因和毛细胞损伤密切相关。 2.克隆了斑马鱼心室肌球蛋白重链(vmhc)基因的调控序列,并构建了vmhc基因启动子序列指导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的载体,制备了EGFP荧光在心脏区域特异表达的转基因斑马鱼模型,目前已获得F2代阳性转基因幼体。结果表明本研究已初步获得了心脏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株。 3.药物心脏毒性的斑马鱼评价模型。利用具有心脏毒性的代表性药物,如特非那定、维拉帕米、莫西沙星,维生素A(Va),分别作用于斑马鱼胚胎或幼体,研究了药物与表型、心律和靶基因表达变化三方面的相关性,并以此作为判断化合物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初步标准。 综上,本论文主要研究了mil/slpr2基因功能,并建立了心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和药物心脏毒性的斑马鱼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