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ASC)的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和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学。方法:对24例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其中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8例,特发性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Cs/VT)1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例,分别于心房/心室及主动脉窦内标测房性、室性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或室性早搏时最早心房或心室激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各类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点、电生理检查特征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结果: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治愈所有8例FAT,FAT周长284.0~410.0(平均344.9±50.5)ms,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59.0~99.0(平均81.6±12.9)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P波时限100.0~130.0(平均113.4±10.4)ms(P<0.05),心房刺激能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到的最早心房激动(EAA)较希氏束电极记录到的心房波提前0~17.0(平均9.9±5.4)ms,放电1~2次于2~7s内终止FAT,随访2~21个月,目前无复发病例。15例PVCs/VT患者,1例患者PVCs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其体表心电图I导联为顿挫的R波,aVL为rSr波,消融靶点局部心室激动提前体表QRS波18ms,放电1次4s终止PVCs;余14例于左冠窦内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EVA),其体表心电图呈不典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心电轴右偏,I导联为QS、rsr、rs或rS波, II、III、aVF导联为高振幅R波,V6均无S波,胸前导联R移行区12例位于V1-V3导联,仅2例位于V4导联,V1或V2导联R波时程指数≥50%者10例(71.4%)、R/S波幅指数≥30%者11例(78.6%)。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左冠窦内标测到的EVA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35.0~61.0(平均45.1±8.0)ms(EVA-QRS时间),而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有效)于左冠窦内标测到EVA-QRS时间为17.0~32.0(平均26.4±5.9)ms,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例即刻消融成功者于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PVCs/VT QRS波之前的高频低振幅电位(收缩期前电位P1),窦性心律时于上述相同消融靶点处可记录到位于QRS波之后的高频低振幅电位(P2),于消融靶点处放电1~3次,3~10s内终止PVCs/VT,消融后9例患者P2电位均延迟;5例消融未成功者,2例于标测到EVA部位记录到P1电位。随访4个月~6年, 10例(包括无冠窦内消融1例)即刻消融成功患者目前无复发病例;另5例消融未成功者1例服用倍他乐克心悸症状明显改善,1例服用心得安,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余3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AVRT患者于无冠窦内经射频导管消融治愈,随访22个月,无复发。1例于左冠窦内消融患者术后24h出现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经药物治疗5天症状消失,余患者在围术期及长期随访中无手术相关合并症发生。结论: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起源于ASC或其邻近组织,其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特点,ASC内经射频导管消融可根治部分此类心律失常,且在绝大多数患者中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