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鲫(♀)×团头鲂(♂)杂交F1代受精细胞学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73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缘杂交是获得多倍体后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例子已经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靠性。鱼类远缘杂交是两种不同的种、不同的亚科、不同的科甚至不同的目之间的不同鱼类的杂交。由于基因组的明显差异,这种方法能有效的改变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多倍体鲫鲂是利用红鲫(♀)与团头鲂(♂)进行亚科间杂交获得的不同倍性的后代,它们是研究鱼类多倍体化形成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通过石蜡组织学切片的方法,对三倍体鲫鲂(3n=124)和四倍体鲫鲂(4n=148)的受精细胞学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团头鲂成熟的精子通过红鲫卵细胞的受精孔进入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的红鲫成熟卵内,经观察大部分受精卵虽然有多个精子同时进入受精孔的现象,但是并未发现有多精受精现象和多核现象发生。其受精方式和一般硬骨鱼类一样是单精受精。2.观察到受精后8分钟的受精卵,由于团头鲂精子入卵后的一系列刺激使红鲫成熟的卵子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发现部分受精卵的全部核物质被保留在卵内,排出不含核物质的第二极体,这可能是多倍化产生的原因之一。3.雌雄原核的形成以及融合过程都和硬骨鱼类相同。4.经观察发现受精后40min,有部分受精卵第一次卵裂被抑制,12min后,比正常卵裂更大的合子核在光学显微镜下被观察到,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第一次卵裂被抑制可能是鲫鲂F,代四倍体形成的原因。通过该研究为远缘杂交产生鱼类多倍体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线索,也为多倍体鲫鲂群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说明远缘杂交在多倍体鱼的形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以来,流感病毒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其传播范围、规模以及蔓延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
随着丙烯及其衍生物市场的不断扩大,提高丙烯产量已成为石化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通过优选裂化催化剂、优化工艺条件、进行装置改造等途径,催化裂化装置生产出更多的富
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加剧,光催化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尤其在光解水制氢应用领域。在众多光催化剂中,构建Z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不仅有利于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还能保持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产氢性能。本文主要围绕钛酸钻(CoTiO3)与类石墨氮化碳(g-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解水产氢性能进行研究。通过简单的原位生长法直接在CoTiO3纳米棒上热聚合g-C3N4纳米片,得到CoT
随着微藻生物技术的发展,微藻已经被用于生产许多有价值产品,如食品、饲料、药品、生物柴油和氢气等。然而,传统的自养和开放式培养方式由于其生长速度缓慢和依赖充气以及光照,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