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神话这一概念自近代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山海经》与《淮南子》的神话文本中。近代之前对于《山海经》和《淮南子》的研究,多集中于书籍版本校勘,内容疏证等方面。近代以来,学者们在神话学的范围内对于二书的神话研究著作丰硕,囊括了宗教、政治、历法、民族、考古、天文、美学等诸多方面。但多数研究或集中于其中一部书来对其神话进行研究,或是将两书的神话择取出来加入到整个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研究之中。对于《山海经》与《淮南子》两书神话之间的关系尚未见进行专门的分析。本文旨在二书文本的基础上,成系统地分类阐述二书神话的体系,比较其内容的异同,分析其产生异同的原因,并就其中可以探索出的一些神话演变的规律进行发掘和利用。首先,第一章针对《山海经》和《淮南子》各自的性质,对二书的神话体系进行分类研究。在综合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理论和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将《山海经》神话分为天地自然神话、神灵法术(巫术)操纵神话和人类神话三大类,每类又内含三小类神话,在此神话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神话文本进行阐释。《淮南子》是汉代的具有时代总结性性质的哲学化的百科全书式的书,其中所蕴含的神话是为了构建其哲学化体系而生成的,具有明显的哲学化系统化倾向。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淮南子》神话按照其系统化哲学化的体系分成宇宙天地自然神话系统和神与人的神话系统。其次,第二章在对二书神话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二书神话的相同点进行研究,分别讨论二书中“神人”体系和“神物”体系的继承关系,并对二书同时出现的“海外三十六国”的互印性进行挖掘,进而依据这一部分的论述,探索中国古代神话在二书之间的传承规律。最后,第三章对其互异性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继而剖析二书神话演变的表现形式,包括“道”与“阴阳”概念的介入和开辟神话的出现;自然状物神话的系统化与流变;神人神话的流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即神话的历史化;宗教性的减退;哲学化的加强。然后试图努力还原一个从《山海经》中的原始神话向《淮南子》中的系统化哲学化神话转化的过程。并根据此转化过程的表象和原因,提出一些对于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再构建的浅见,以供学者们参考,从而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再构建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