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血压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EH)约占95%。同时,它也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左室肥厚是高血压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夜间血压升高、失去生理性波动节奏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形成的影响可能比昼间或总体血压更重要。
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最新研究表明,脂联素可调节体内的炎症反应,是重要的炎性标志物,具有抗炎及抗动脉硬化作用。国内研究高血压患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并与收缩压负相关。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炎症时相反应蛋白,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炎性因子。2001年,Bautista等首次明确提出血清高敏CRP浓度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吴寿岭等研究发现,虽然很难确定血清CRP的浓度与高血压病的因果关系,但EH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肥胖、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等,这些危险因素均与血清CRP浓度成正相关,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扣除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血清CRP仍是EH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加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国内及国外学者已开始研究EH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左室重塑的关系,但未涉及夜间血压引起左室重塑与炎症因子脂联素、C-反应蛋白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其中的关系,为EH的危险预测、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该课题入选140例EH患者,均为未经治疗或已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血压≥140/90mmHg,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诊断标准,按夜间平均血压增高与不增高分为两组,观察组(夜间平均血压高于120/75mmHg)62例,对照组(夜间平均血压低于120/75mmHg)78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糖尿病、泌尿性疾病、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等,一个月无外科手术或创伤史,未服用抗氧化剂、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平均病程、血压、血糖、尿素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血生化检测,脂联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高敏CRP应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
所测数据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大样本的u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平均病程、血糖、尿素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两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比较:观察组偶测SBP、偶测DBP、夜间最低舒张压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夜间的最高收缩压和对照组比较,U=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夜间的最高舒张压和对照组比较,U=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夜间最低收缩压和对照组比较,U=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对照组比较,U=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对照组比较,U=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和对照组比较,u=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全天舒张压和比对照组比较,u=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超声心动图各参数比较:观察组左心房内径(LAD)与对照组比较,U=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室间隔厚度(IVS)与对照组比较,U=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与对照组比较,U=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左心室重量(LVM)与对照组比较,U=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与对照组比较,U=2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组左室舒张功能与对照组舒张功能(A/E)比较,U=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左心室内径(LV)、主动脉内径(AO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两组患者血浆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观察组血清脂联素和对照组比较,脂联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U=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和对照组比较,高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EH夜间平均血压增高患者,心脏各腔室重塑较重。
2. EH夜间平均血压增高患者,血清脂联素降低更明显、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更显著。
3.EH夜间平均血压高的患者左室重塑加重,可能炎性介质加重了左室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