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是栖息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由于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栖息生境受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一濒危物种仍然了解甚少。从2003年4月至2004年7月,我们在弄岗保护区(106°4228"-107°454"E,22°1356"-22°339"N)对一群黑叶猴进行了连续的跟踪观察,收集了有关食性、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家域和漫游行为、栖息地利用以及夜宿地和夜宿习性等的数据,以此探讨它们如何适应和利用喀斯特石山生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食性:黑叶猴共采食90种植物(包括14种未能鉴定出种名的植物),包括61种乔木,24种藤本植物,4种草本植物和1种寄生植物。树叶占食物组成的52.8%,包括38.9%的嫩叶和13.9%的成熟叶;果实和种子分别在食物组成中占17.2%和14.2%。花和其它食物(包括叶柄、茎、根和树皮)分别仅占食物组成7.5%和7.4%。黑叶猴的食物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当旱季嫩叶短缺时,它们则采食更多的种子、叶柄和茎。它们所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黑叶猴在采食时还表现出选择性,62%的食物仅来自于10种植物;而且,这10种植物中,仅有两种植物属于栖息地中最常见的种类。同时,黑叶猴并不是严格地依据栖息地中各种植物数量的多少来选择食物。
2.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这可能与白天的温度和日照强度有关。它们的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雨季的活动节律只出现下午的觅食高峰,而旱季的活动节律与全年的相似。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平均51.5%的时间用于休息,23.1%用于觅食,17.3%用于移动,用于理毛和玩耍的时间平均分别仅占时间分配的2.0%和5.5%。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星变化。在旱季,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多于雨季,而休息和理毛时间相应地减少。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受到食物组成或食物的可利用性以及降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可能采取的是能量最大化的行为策略。不同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也不相同,主要表现为未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玩耍,而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觅食和理毛。
3.家域和日漫游行为:黑叶猴的家域面积为69.3ha,旱季的家域面积大于雨季的家域面积(56.3haVs45.5ha)。猴群的活动主要集中在3个面积较小活动中心,它们仅占家域面积的22.4%。黑叶猴的漫游方式主要表现为较短的日漫游距离(295m-1015m)和较小的日漫游面积(1.25ha-5.75ha),且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日漫游速率表现出早上、午后两个高峰。峰值发生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早上高峰期提前1小时,下午的高峰期延后1小时。虽然月平均日漫游距离和面积与每月的食物组成和食物的可利用性无显著相关性,但是,日漫游距离随每天采食果实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每天采食成熟叶的数量的增加而变小,日漫游面积随每天采食叶柄、茎、根和树皮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4.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黑叶猴偏好在崖壁和山顶活动,很少利用谷底平地。在旱季,猴群对谷底平地利用明显高于雨季,而对崖壁和山顶的利用相应地减少。猴群偏好在觅食利益较低而捕食风险同样较低的山坡上觅食,而喜欢在捕食风险最低的崖壁和山顶上休息和移动。与雨季相比,旱季猴群在谷底平地的休息和觅食活动明显增加,而在崖壁和山顶的休息和觅食活动则相应地减少。在山坡和崖顶,猴群喜欢在森林的中下层活动,而在捕食风险高的谷底平地活动时,它们偏好在森林的中上层。以上结果表明,黑叶猴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是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权衡的结果。
5.夜宿地的利用和夜宿习性:黑叶猴的夜宿地分散分布在整个家域范围内,都是位于崖壁上突出平台或石洞。它们偏好不定期地重复利用少数的几个夜宿地,并不避免连续利用同一个夜宿地。为节约移动的时间和能量以及避开中午的高温,它们选择在主要觅食地附近夜宿。猴群在进入夜宿地前停止活动,并快速进入夜宿地,平均持续时间为4分钟。通常是未带仔的成年雌性个体最先进入夜宿地,接着是带仔的成年雌性个体,成年雄性个体最后进入夜宿地。以上结果表明,捕食压力、食物资源的分布和舒适性可能是影响黑叶猴选择夜宿地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