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在经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前后结肠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血清细胞因子、生物酶等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损伤的治疗修复情况,从而为利用细胞生物手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   来源于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小鼠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7-8周龄C57BL/6小鼠54只平均分成三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静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组。   2.实验方法   对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测定筛选Flkl阳性的MSCs。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灌肠的方法以7-8周龄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实验模型,给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入培养的Flkl阳性的MSCs制作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模型,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第1、4、8、12、18、25天处死小鼠,取三组小鼠结肠组织经HE染色后对比观察各自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结肠的定植分布情况及其对炎症损伤的治疗修复作用;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检测三组T细胞的功能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三组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组小鼠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光镜下UC小鼠结肠组织腺体排列紊乱,基底膜断裂或消失;各种炎症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粘膜下水肿及纤维化。经尾静脉输注EGFP小鼠的MSCs到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体内后,小鼠的结肠组织炎症损伤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可以检测到MSCs在模型组小鼠结肠的定植并分化为肠上皮细胞,对结肠的炎症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UC小鼠T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与MSCs治疗组,血清细胞因子IL-iβ、IL-6、TNF-a水平上升,IL-10水平下降。MPO、NOS活性升高,N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经MSCs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及生物酶学指标均有所改善。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理可能为抗原的刺激致免疫调节紊乱,表现为免疫炎症反应的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血清细胞因子IL-iβ、IL-6、TNF-a水平升高, IL-10水平降低。MSC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能够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a水平,升高IL-10水平;使MPO、NOS活性降低,降低NO含量,使SOD活性升高,减轻炎症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TEN与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SMC)钙化的潜在关系,明确PTEN是否能够介导AGEs促进HASMC的钙化。方法:用不同浓度AGEs(25mg/L、50mg/L、100mg/L)分别作用于三组人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东亚地区的发病率在全球是最高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环境的改变,还有人口老龄
研究背景:P物质属于一组结构上相关的叫做速激肽的肽类。它存在于包括人类内在的多种生物的心脏感觉神经的末梢。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多种刺激引起的心脏P物质的释放,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