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建立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胃癌移植瘤模型肿瘤生长以及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这两类药物可能的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选用BALB/C裸小鼠60只,分别于背部皮下接种胃癌SGC-7901细胞,建立胃癌移植瘤模型,一周后60只裸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缬沙坦组),每组12只,分别以生理盐水、培哚普利2mg/kg、卡托普利5mg/kg、氯沙坦50mg/kg、缬沙坦40mg/kg予以灌胃,每日一次。给药期间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第四周末时采用颈椎脱臼处死各组裸鼠,立即解剖标本低温环境下完整地剥出瘤体,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剥下的肿瘤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常规固定标本石蜡包埋。部分切片行HE染色病理学鉴定,部分切片则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测定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同时以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SABC法,使用CD-34和VEGFR-3单克隆抗体进行血管和淋巴管计数,分别测定各组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
三.实验结果: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它们两两比较则无显著差异,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的肿瘤抑瘤率分别为69.3796、70.17﹪。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中肿瘤组织的删P-7、VEGF、VEGF-C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个ACEI实验组的标本的MVD和LMVD也明显受到抑制(P(0.01)。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它们两两比较同样无显著差异,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71.5596、78.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中肿瘤组织的VEGF、VEGF-C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而MMP-7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则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ARB类药物的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VD和LMVD也明显受到抑制(P(0.01)。
3.ACEI组和ARB组两类药物相比无论是肿瘤的体积还是标本组织中MVD和LMVD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四.实验结论: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明显抑制荷胃癌SGC-7901裸鼠的移植瘤的生长同时可以抑制移植瘤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的生成。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VEGF、VEGF-C和MMP-7表达来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
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能明显抑制荷胃癌SGC-7901裸鼠的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能通过降低VEGF和VEGF-C的表达来发挥其抑制胃癌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