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及性能评价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原子催化剂因配位环境特殊、原子利用率高、催化位点均一等优势,成为近年来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已经报道的多种制备单原子催化剂方法中,普遍使用有机溶剂,且制备工艺繁琐、条件较为苛刻。若能够在绿色溶剂中制备单原子催化剂并设法简化工艺是值得探讨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尝试以超临界流体沉积法(SCFD)制备单原子催化剂,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 CO2)为溶剂,选择合适载体和前驱体,通过简单调控体系压力、温度、时间、共溶剂等成功制备了单原子催化剂。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测量前驱体在sc CO2中溶解度,开发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测试方法,在保证溶质充分溶解基础上,以测量溶质在实验前后质量差替代繁杂的取样分析法来计算溶解度。经与文献对比证明,该方法较传统测试方法更为经济、便捷、高效,且测试数据精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好。以本文所用前驱体为对象,在313-333 K、11-24 MPa条件下,分别测试了Cu(acac)2、Co(acac)2和Zn(acac)2在sc CO2中的溶解度,以及Co Cl2、Cu Cl2经少量共溶剂DMF修饰的sc CO2中的溶解度。对上述测试结果用密度型经验方程进行关联,其结果可用于指导后期单原子催化剂制备,也是对热力学基础数据的贡献。(2)以有机金属盐Cu(acac)2为前驱体,氮掺杂多孔碳(NC)为载体,sc CO2为溶剂,采用SCFD法制备Cu-NC单原子催化剂。通过视窗反应器观察前驱体在sc CO2中的溶解、扩散及其在载体上的吸附和沉积,认识了制备机理。进一步20 MPa、50°C和12 h条件下由SCFD法成功制得Cu-NC单原子催化剂。经XRD、SEM、STEM、HAADF-STEM等表征,证明Cu在载体表面呈原子级分散,ICP测得Cu原子的实际负载量为0.8 wt%。以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苯甲醛为探针反应,评价Cu-NC的催化性能,50°C、1 h条件下苯甲醇转化率为73.9%,苯甲醛选择性为85.9%。基于Cu与N原子间配位结构的多种可能性,为探究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的活化对苯甲醇氧化过程的作用,用DFT计算了TBHP在多种Cu-NC构型表面的活化过程,发现最适宜于TBHP活化的催化剂构型为Cu-N1C3,其活化TBHP时过渡态与终态的能量阱达到2.810 e V,有利于活性氧物种稳定。(3)选用廉价无机金属盐替代有机金属盐作前驱体制备单原子催化剂。无机金属盐几乎不溶于sc CO2,需加入少量有机溶剂作为共溶剂。以Co Cl2为前驱体,自制NC材料为载体,sc CO2为溶剂,在50°C和20 MPa条件下,考察不同共溶剂、沉积时间、理论载量等因素对Co-NC单原子催化剂制备的影响。发现Et OH为共溶剂时容易生长纳米颗粒,而以DMF为共溶剂,可成功制备Co-NC单原子催化剂。沉积时间过长对单原子分散不利。在50°C、20 MPa、12 h沉积条件下,ICP测得Co的实际负载量达到1.7wt%。通过SEM、STEM、XRD、HAADF-STEM等表征手段确定了Co在NC载体表面的原子级分散,使用XPS对Co-NC的电子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利用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苯甲醛作为探针反应验证Co-NC的催化性能,在70°C,1 h的条件下苯甲醇转化率为90.0%,苯甲醛选择性为86.0%。(4)以MOFs材料ZIF-8为载体,将SCFD法与微孔限域效应耦合制备单原子催化剂。以Pd(hfac)2为前驱体,sc CO2为溶剂,在50°C、20 MPa、12 h条件下,调控Pd理论负载量为0.5 wt%时成功制得了Pd-ZIF-8单原子催化剂。ICP测得Pd实际负载量为0.3 wt%。经SEM、STEM、XRD及HAADF-STEM等表征证明,Pd呈原子级分散,为使用ZIF-8为载体制备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以苯乙炔加氢制备苯乙烯为探针反应对Pd-ZIF-8单原子催化剂进行催化性能评价,在70°C反应4 h时,苯乙炔的转化率为80.7%,苯乙烯的选择性为92.2%,显示了高的催化活性。
其他文献
青年本是阳光的代名词,然而在以百度贴吧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中,许多青年人却称自己为“老鼠人”,并将人生形容为“生活在下水道”。自称“鼠鼠”的青年群体在虚拟社群中依靠着制度化的话语实践建立起群体身份认同,并进行着游戏式的个人展演,通过集体行动表达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不满。新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态在百度贴吧中被塑造出来,以此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青年个体的成长困境。
期刊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分子筛膜的制备方法快速发展,在气体分离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制备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分离性能的优异性往往相互掣肘,难以兼得,影响其规模化应用前景。作为有别于传统物质固、液、气三相之外的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CF),因其独特的相态而具有兼具类气体高扩散性和类液体高溶解性等多种特性,有望作为适宜的反应
学位
随着“十四五”的开始,炼油企业步入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公共资源系统作为炼油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体装置的变化进行适配性优化和精细化管控变得愈加重要,这一举措是企业在节能优化深水区中实现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点。在公共系统中,胺液脱硫系统采用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吸收炼厂气中以H2S、CO2为主的酸性组分,作为炼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其他系统和装置的正常
学位
氢能是用于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最具前景的绿色、高效二次能源,已被我国及世界发达国家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轨道。融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解水技术是我国迎接“氢能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低碳清洁制氢技术方向之一。电解水制氢技术环境友好、产氢纯度高、碳排放量低、可以实现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存储与可持续利用,是备受瞩目的绿色制氢技术方向之一,但其规模化应用仍受制于高能耗成本和对高
学位
将具有氧化还原性能的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封装于沸石分子筛内部,构建的包覆式催化剂(M@Zeo)可提升诸多方面的催化性能:利用分子筛刚性骨架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空间限域作用,可以提高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和抗烧结、抗流失性;分子筛扩散孔道的限制可赋予催化剂优异的择形催化功能;分子筛的酸性位点与金属纳米颗粒在微观空间的紧密毗邻,则可实现优异的金属-酸协同式催化功能。而对M@Zeo制备方式进行优化及拓展,使其在契合
学位
在空调器中采用与制冷剂部分互溶的润滑油代替现有完全互溶的润滑油,能避免制冷剂循环量不足的问题,前提是掌握部分互溶的润滑油对沸腾换热的影响。本文针对空调器中广泛使用的制冷剂R32,搭建可视化的沸腾换热特性测试实验台,观测混合物分层现象并测定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部分互溶混合物随润滑油质量分数增大先后经历均一混合、分层、均一混合状态;换热系数随时间先不变后减小,减小时刻随热流密度和初始润滑油质量分数
期刊
超冷分子为量子计算、量子模拟、精密测量和超冷化学反应等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在超低温下,分子散射的量子效应明显。这要求研究者必须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深入研究超冷玻色分子及费米分子散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三种理论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超冷玻色分子以及超冷费米分子量子散射问题。主要内容归纳如下:提出一种用于研究超冷玻色分子s波散射中量子反射和量子干涉的理论模型。考虑分子间范德瓦尔斯
学位
玻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BO)近似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它假设原子核的运动可以由单个BO绝热势能面来描述,从而忽略了电子态之间的非绝热耦合。然而,很多情况下非绝热耦合对分子碰撞动力学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分子碰撞中的非绝热耦合效应则普遍增强。目前,低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包括低温非绝热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采用了非含时密耦(Time-Independent
学位
电化学合成氨反应能够直接以水为氢源、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驱动力,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近年来备受关注。受限于N2分子本身的化学惰性及析氢反应(HER)的竞争干扰,目前电化学合成氨反应的产率及法拉第效率(FE)均比较低,制约了其实际应用进程。优化电化学合成氨体系提升合成氨性能成为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本文优化了电化学合成氨反应体系的关键组成,包括催化剂结构、电解液组分及反应工艺条件等,提升了合成氨的产
学位
多效蒸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设备耐久、可靠性高和产品水质高等优点,逐渐成为主流技术之一。但是,多效蒸发系统是一个高成本、高能耗的复杂热力系统,因此对多效蒸发系统进行热力特性分析并开展优化研究、进而开发高效节能的系统流程,对于促进多效蒸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多效蒸发技术仍然存在着技术瓶颈,具体表现在热力学模型考虑不全面、优化理论不足、系统流程不丰富、系统效率低、核心部件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