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木材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竹林面积却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竹子是地球上生长最快的植物,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一次造林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随着对竹类资源和产品研究开发的深入,通过以竹代木等手段,将达到保护木材森林资源的目的。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理论、产业链理论等,通过对竹产业链驱动因子的分析,研究了竹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最后,在前人构建的竹产业链模型的基础上,修正了影响产业链闭合的孤环、断链和短链,重建循环型的竹产业链模型,并对该竹产业链的预期效益作了评价。全文共分六章展开,其中第一章,介绍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有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总结了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竹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理论和产业链理论等。第三章,分析、研究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其中,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是产业链的形成机制,产业链形成是市场自发行为和政府自觉行为的有机统一。产业链就必须以市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产业链的传导机制主要研究了产业链的利益传导和风险传导。第四章,论文研究了产业链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特征。产业链的空间分布主要包括了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产业链各环节散布于各区域两大类分布形态。产业链的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经济区划紧密相关;产业链的层次性与区域类型密切相关;产业链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对竹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和利益传导机制的研究,修复了已有的竹产业链模型,重建了循环型的竹产业链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循环型竹产业链构建的意义以及预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作了分析、概括。第六章,得出了本文的结论:竹产业链的构建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理论、产业链理论,并且由于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还需要地域分异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等多种理论共同支撑;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理解在有很多种,对循环经济的实质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本文认为吴季松(2005)提出的“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5R原则)的阐述是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目前对竹产业的研究成果多为综述性论文,对竹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尚处于空白,对竹产业链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本文通过对竹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的研究,在前人竹产业链模型的基础上,修复了其中的孤环、断链和短链,建立了循环型的竹产业链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竹产业链的构建对区域将产生的预期效益作出了评价。论文属于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重建的循环型竹产业链还需要更多的理论予以充实、完善,希望对竹资源丰富地区竹产业的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