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与之相关的老年人精神贫困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重庆市F区老人集聚区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值得研究。F区存在多处规模在40-250人不等的老人集聚区,均位于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区域,集聚老年人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作息稳定、活动简单,娱乐活动基本仅限于聊天等低强度的娱乐项目,甚至有一部分老年人都是长时间虚空地呆坐在那里,不说话也无娱乐。本文从重庆市F区老人集聚区的个案出发,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老人集聚区的自身特征、形成机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其潜在的精神贫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2)集聚老年人精神贫困的识别机制的构建,判定他们是否处于精神贫困状态以及精神贫困的程度。(3)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老人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详细分析了老人集聚区的时空特征、群体特性、形成机理、社会效应,明晰了研究对象。并结合精神贫困的相关文献资料,构建了集聚老年人的多维精神贫困识别体系,利用对F区老人集聚区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选用多维贫困测度中的AF方法,计算多维精神贫困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解,对集聚老年人进行多维精神贫困测度。进而引用阿马蒂亚.森的权利方法构建解释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的理论框架,分析集聚老年人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制度安排、城市配套、家庭结构、社会氛围等原因,老人的精神生活往往被忽视,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当一部分老人在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生活情绪、情感需要、心理健康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流。F区城市社区中的老人出于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形成了老人集聚区这一特殊的形式。但整体而言,老人集聚区提供的精神资源形式单一、缺少持续稳定输出的基础,质量较低,很难作为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全面选择,集聚老年人存在潜在的精神贫困问题。(2)以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中的AF方法构建精神贫困识别体系对集聚老年人进行识别,重庆市F区老人集聚区体现出较为普遍的精神贫困,贫困程度引人警觉。老人集聚区中大部分老年人处于中度精神贫困状态,且精神贫困发生的维度分布较广,在自我、家庭、政府等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而在社会组织和市场维度,贫困程度较深。(3)在权利方法分析框架下,根据精神资源禀赋和精神资源交换权利映射的理论架构,集聚老年人精神贫困的产生原因为,集聚老年人在精神资源禀赋的拥有和精神资源交换权利映射上存在缺乏,即直接权利缺失和交换权利缺失,其中,交换权力缺失的程度较大,直接权利缺失的程度较小。表现为娱乐、社交、子女赡养、基础设施、福利保障、社区关怀、社会组织、市场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差距。在F区老人集聚区的分析基础上,对于城市老人集聚区来说,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集聚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应从两个方面、三个梯度加以干预和帮扶:从直接权利入手,加强对老人的自我、家庭精神资源供给;从交换权利入手,为老人提供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的交换权利支持;如此,形成政府统筹引导,以社会组织为主要力量,家庭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制度化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