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外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中心目标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情感、信息的工具。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教学过程交际化。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和提高交际能力。理查兹和罗杰斯(Richards & Rodgers 1986)把教学法看成一个由观点、设计和步骤组成的体系。在这个模式里,观点指的是语言的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即其言明或含蓄的理论基础;设计中包括了教学目的、大纲、教学活动和学生、教师和教学材料的作用;步骤则指课堂里的具体操作技巧。在外语教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是进入十九世纪末期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论争。从早期的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对立,到听说法和认知法的对比实验,从暗示法、沉默法、社团法和全身反应法的另辟蹊径,到功能大纲和交际法的异军突起,人们始终在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中寻求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然而无论是名家辈出的直接法,还是集新兴理论之大成的交际法,都没有找到解决外语教学问题的万能方法,其症结何在?教学法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背景。各种教学法经一百多年来的实践与论争,相互取长补短、交替发展,谁也无法取代,足以说明它们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也说明了语言与外语教学的复杂性。理性教学的合理内核是: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化,注意调动学习自觉性、培养阅读翻译能力、注意母语的迁移作用,对成人学习外语和公共外语教学成效较大。感性教学的合理内核是:重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实用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直观化、感性化、积极化,注意培养口语能力,精讲多练,实践性原则性强,对以纯使用为目的的外语训练班,外语专业打基础阶段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成效较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熟练运用为导向,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原则逐渐被确立,且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许多语言教学法专家放弃寻找“唯一正确”的外语教学的尝试,转向研究容纳各种教学法长处,使不同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大纲都能发挥作用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体系或教学原则,这就是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就有学者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的构想,但是直至九十年代初却鲜见建树。凡研究外语教学法体系的人士仍乐于从西方文献论起。1995年《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以下简称《原理与模式》)一书出版,在《原理与模式》一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外语教学思想体系之一,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的外语教学法体系,是研究创建、运用外语教学法的方法论。方法论指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学理论,即用以认识研究对象之本质的方法学理论模式及其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