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概况,分别对流域内地理地貌、水文气象、地质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重点分析,准确掌握了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发育与展布特征、流域周界、水流补、径、排特征及其岩溶发育基本规律和控制因素等基本条件。
从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实际情况出发,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的降雨截留、填洼情况进行详细对比;主要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的入渗补给情况、产汇流过程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推断出峰丛洼地区降雨转化为岩溶地下河水量的程度较峰丛谷地区低,峰丛洼地的降雨入渗率较峰丛谷地低。本文还分析对比了岩溶地下河流域与非岩溶流域在地表、地下水文结构及水文过程上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岩溶地下河流域的特殊水文地质结构。
针对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在观测数据相当缺乏的情况下,以及马山岩溶地下河系出口位于红水河水面以下的特殊情况,采用划分峰丛洼地区、峰丛谷地区的方法,通过对各个分区分别进行计算来改进降雨入渗系数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的准确性。
在研究中,将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划分为3个水资源量的计算分区:一是峰丛洼地区,二是峰丛谷地区,三是岩溶地下河系出口(排泄)区,该3个计算分区的水资源量总和即为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水资源量。本文采用水箱模型对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过程进行初步模拟,采用分别代表峰丛洼地的1#水箱与代表峰丛谷地的2#水箱并联后,与代表岩溶地下河系出口排泄区的3#水箱串联;将分别位于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内的古奔、古寨两个观测站分别作为1#、2#水箱模型识别和校正基础站点,将获取的参数放大到各自所代表的类型中,经推算得到整个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出口总流量。
本文还分别介绍了目前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并对各种评价方法作出了详细的对比;鉴于在水资源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以评价目标为基础的气象、水动态数据观测的要求及水文地质勘察的建议,指导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优的计算成果,节省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经济、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