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枯丝核菌的AG-1IA亚群是我国水稻和玉米纹枯病的强优势致病菌群,在长江流域高温、高湿条件下每年发生,使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年年减产。目前我国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手段还是使用井冈霉素。它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能使水稻纹枯病菌菌丝产生异常分枝。但是在分子水平上,该抗菌素分子是如何对菌体正常生长相关的基因,酶及代谢途径产生干扰的,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很少。 针对我省对纹枯病病原菌认识不足和生理小种不断变化的特点,本实验室在四川生态条件下开展在主要栽培水稻和玉米植株上进行该类致病菌的筛选,以期通过对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融合实验和RAPD标记聚类分析,对纹枯病菌的分布特点、遗传分化、致病力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其流行,达到减少立枯丝核菌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危害的目的打下基础。同时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来克隆水稻纹枯病菌受井冈霉素诱导的差异片段,试图阐明井冈霉素对病菌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在四川生态条件下,从不同水稻、玉米植株上分别分离到来源不同的立枯丝核致病菌15株和7株。对这22株菌株进行了菌丝融合、致病力鉴定和聚类分析实验,并且对其中一株致病力强的水稻纹枯病菌RSCN9做了井冈霉素诱导,分不同时间点取材,分析纹枯病菌受诱导后基因的表达差异,获得7个片段,对这些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并对其中2个重复性好的片段进行斑点杂交验证,对其中一个cDNA片段(编号为RS-1)进行克隆测序,并通过BLAST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实验主要结果如下: 1.分离菌株与6个国际标准菌株的菌丝融合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属于AG1-IA群,其中RSCN9和RSCN10菌株又能和国际标准菌株AG1-IC发生不完全融合。 2.采用苗期短牙签接种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两种方法进行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同时还发现两种接种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也存在差异。如离体鉴定时RSCN8和RSCN9的病级分别为4.78和3,致病力在5%和1%两个显著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活体苗期鉴定时差异显著,RSCN9病级为4.71,致病力最强,RSCN8病级为2.33,致病力最弱。 3.RAPD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2处菌株可聚合为5类,聚类分组和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相同寄主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寄主对立枯丝核菌的遗传分化有一定的影响,和病原菌的致病力差异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在相似系数为0.89处可以将除RSCN9外的所有供试菌株与AG-1IA聚集在一起,而国际标准菌株AG1-IB,AG-1IC,AG-3,AG-4,AG-5各为一类,这和菌丝融合实验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