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于是建设生态环境成为了21世纪中国环境发展的目标。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物资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与象征,理应率先实现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建设。然而大学校园建设项目都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异质,使生态系统产生了间断性。因而东南沿海地区高校的建设多利用滨海地区降水充沛、湿地分布广泛的特点,濒临或涵盖湿地生态系统规划和建设。力求构建一个在异质生存下的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的层次上探究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是三大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相对其他生态系统可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但同时也更为脆弱,具有不稳定性,易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干扰。而目前对湿地的干扰以人为干扰为主。目前国内针对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林、化工领域,研究成果往往是就是湿地论湿地。近年业内有学者开始关注湿地,但仅限于发掘湿地的景观作用,并未上升到生态系统功能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引入行为学的概念,通过运用行为观察、走访调查、实例考察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法,研究从人的基本行为、心理活动和感知出发的校园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文本重点针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华南农业大学三所高校的校园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调研取样,并结合POE法对环境及其周边人群进行分析和研究,探寻一种可控性强,充分体现行为活动与校园湿地兼容共存的设计手法。使设计者可以不断地从“人-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中吸收新的信息,使设计程序更为合理化、科学化。为将来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校园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