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族作家金昌杰被誉为朝鲜族“乡土文学的开拓人”、“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先驱者”、“为民族文学创作和民族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著名文学家”。金昌杰是在日治末193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后仍留在东北地区持续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在整个中国朝鲜族文学史上是有其特殊性和重要地位的。通过研究金昌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家意识,不仅有助于了解朝鲜族文学,而且对了解朝鲜族社会历史状况和时代背景,以及朝鲜族民族史和民族意识的变迁,有着较深刻的意义。金昌杰1936年创作了第一篇小说《武斌洞传说》,标志着其创作道路的开始。1936年到1943年间,先后创作了《第二故乡》、《青空》、《落第》、《暗夜》、《走私》、《姜校长》等20多篇小说和数十篇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他以锐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笔锋讲述了朝鲜族艰难的移民开拓史,揭示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占区朝鲜移住民的悲惨命运和受难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金昌杰创作了《新农村》、《村子里的人》等几篇短篇小说,表达了对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八十年代中期创作的《日记的命运》和《等待的心》则表现了对民族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要求。从描绘移住民的悲惨生活和抵抗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的肯定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再到文化大革命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要求,金昌杰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撰写了他特有的文学传奇。但是,不管在韩国还是在中国,与同一时期的作家姜敬爱、安寿吉等的研究相比,学届对于金昌杰的研究要逊色得多。这应该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本论文通过对金昌杰的作家生涯和其短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作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现实意识的变迁过程,试图更加全面的了解金昌杰,探究其文学作品与现实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朝鲜族文学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