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对农村的人才反哺和智力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初步探讨,整篇文章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回流与农村经济发展来展开。除第一章的导言外,文章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第2、3章构成。作为农村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成本范畴的研究,笔者在第2章介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第3章测算了农村家庭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的开支变化情况。测算结果表明,伴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收费改革以及扩招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开支不断增加。总体上看,农村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所进行的总开支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而且每年新增的幅度也比较大。笔者估算的结果为,从2000年到2005年累计来看,整个农村在校大学生的总开支达到2796亿元。当年的农村在校生总开支额从2000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19亿元。 第二部分由第4、5和6章构成。该部分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进行。其中,第4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规模以及回流人才在地区之间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规模是不断扩大的,但是高等教育人才回流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地区占有了相对较多的回流人才,中西部地区较少。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和扩招以后,人才对农村的回流率不断提高,回流规模继续扩大,但回流人才在地区之间的分布特征基本没有改变。 第5章实证分析了回流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目的是验证在高等教育人才方面,农村地区是否存在所谓的“人力资本陷阱”。具体地,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导下,利用我国农村整体和分地区的统计数据,采用多元对数线形回归,分别对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面板数据中,又进行了高低收入组的比较分析。无论是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还是对分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农村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增加高等教育人才,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例,会对经济产出带来正面影响。这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在高等教育人才方面,不存在“人力资本陷阱”,而存在“人力资本瓶颈”。这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回流农村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6章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回流农村的条件、渠道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人才进一步回流农村的条件,从供给面看,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快速扩招、国家财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社会观念的有利转变,都使得人才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从需求面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等等都需要高水平人才来参与。供给和需求面的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条件趋于成熟。其次,对现实中不同渠道的人才回流方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回流潜力。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潜力仍然很大,从现实状况看,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它社会基础条件的不同,回流渠道和机制还有待改进与创新。 第三部分由第7章构成,是一个微观分析,旨在对前面宏观分析提供微观基础,同时窥视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分析过程中,重点是通过对儒家孝道文化的考察,说明孝道具有经济学中的契约功能。然后从现代经济学的博弈和效用最大化角度阐明,孝道的契约功能可以保证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收益的分享,这样便可强化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因此,通常情况下,中国家庭具有重视教育的理念。在这种孝道文化影响下,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家庭角度,对教育的需求都会进一步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也会进一步加大。这将会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供给能力。在整个社会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下,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将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由第8章构成。 本论文可能作出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估算了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和扩招以后,农村家庭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过程中的总体开支情况。该部分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用数据来说话,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从笔者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除了有少部分研究进行定性的阐述外,还几乎没有研究进行定量的估算或测算。第二,分析了多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状况,包括回流规模和回流人才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况,并计算了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比率,这些都是较新的研究。第三,多方面地实证分析了回流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既包括全国整体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也包括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而且对分地区面板数据又进行了高、低收入组的比较分析。第四,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人才对农村的回流问题,避免了单方面分析问题的弊端。第五,利用现代经济学,透过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剖析,解释我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理念问题,也是非常新颖的。这一点不仅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积极影响,也展现了现代经济学在解释文化和个体行为之间关系时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