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青少年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身份以及所在群体的理解与认知,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下,青年的自我意识凸显,对自我的认同具有主观性、反思性和建构性,但青年是社会的青年,对自我的认同是无法脱离其他因素而单独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的形塑就失去了社会意义。也就是说,青年在对自我的认同过程中,有其他力量的介入,并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参照,对自我认同产生影响并予以重构。青年的社会定义与青年的一般定义不同,既不强调传统的年龄划分,也不强调青年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而重在说明青年的社会性本质。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的社会意义不仅要得到青年行为的真实表达,更需要社会对青年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与评价,这种认知与评价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判定是非好坏的标准,那就是社会或者国家对青年的期待与要求,这便是青年社会定义的本质内涵。当然,作为纵向发展的青年,其社会定义的内涵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实际上,青年的社会身份的确定是其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青年的自我认同与其社会定义在认知主体、认知角度、认知标准上有所不同,但青年对自我的认同需要以其社会定义为参照,青年的社会定义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能够使青年自觉的按照社会的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青年的社会行为只有得到社会的肯定与认可,自我价值才得以实现。我们假设,在青年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定义结果:相符或相悖。其中,相悖主要体现在两种定义结果的差异上,即产生青年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义的偏差与冲突,如果这种偏差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调整,就会导致青年自我认同混乱或者自我认同危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自我的不确定、缺乏自我方向感、自我价值实现受阻以及出现极端性倾向等,这些既不利于青年自身成长,也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在现代性视域下,由于人的主体性的增强,青年的自觉性、能动性得到很大的重视与提升,加之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青年的身份、地位、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而强化了这两种定义之间的冲突与偏差。对于青年来说,一定程度偏差的出现,有助于青年在自我认知过程中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及时转换思维,调节心态,并努力获得积极的新的自我认同,从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对于社会来说,冲突与偏差的存在,能够引起社会与国家对青年的高度关注,并深刻反思差异性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用宽容与理性的态度对待青年,帮助青年,为青年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对青年自我认同与其社会定义之差异性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青年积极自我认同的构建上。积极的自我认同使青年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群体,进而获得群体归属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及时调节与完善自己,并按照社会发展的标准与规范来判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要实现青年积极的自我认同,对于国家来说,要增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针对性,关注青年发展,帮助青年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对于社会其他群体和社会组织来说,要客观的认识青年,宽容的对待青年,为青年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榜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更有利于增加青年对社会的认同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教育合力,建立综合、客观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强化教育的引导功能,为青年积极自我认同提供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对青年自身来说,要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态,积极反思与调节自己的行为,重视其社会意义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