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外部失衡的重要特征是“双顺差”导致的国际收支长期顺差,而内部失衡的主要特征是高投资、低消费、高储蓄的失衡比例关系以及周期性的通胀。 本文认为要调整这种失衡的情况,既要调整国民经济中失衡的比例关系,也要反思对外经贸、对外投资政策的问题,内外并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向着内外均衡点移动。因此,本文首先力求从逻辑上透析对外开放政策在内外失衡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在内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引进外资、稳定汇率三位一体的对外开放政策,这种对外开放政策将内部经济的失衡传导至外部经济,外部经济的失衡又反作用于内部经济,导致通胀风险增大。 本文对2001-2010年这十年里,因为双顺差导致的货币增发进行了估算,结论是双顺差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成为准“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引入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了外汇储备与中国CPI的关系,结果显示外汇储备每相对2000年12月的外储规模增加1个单位,将拉动CPI相对2000年12月的物价水平上涨0.0044个单位,因此在过去十年中,仅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对于物价的拉动效果非常明显,达到7.5%左右。 本文认为我国需要在内外均衡的框架下,反思自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里实行的外贸、外资、外汇政策,重新构建对外开放政策。树立新的外贸发展观念,追求贸易平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弱化保护性贸易政策,主张自由贸易;合理引导外资流向,放弃引资数量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保持小幅升值脚步,向实际利率回归,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进一步促进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的汇率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