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同鼓膜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对比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选取经系统性、规范性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置管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24例(26耳)为A组,行鼓膜置管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25例(26耳)为B组。对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耳内镜下鼓膜像、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征象、声导抗、纯音听阈测定、咽鼓管功能、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评分(ETDQ-7)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ETDQ-7评分、ABG、有效率进行比较,ETDQ-7评分、ABG行T检验,有效率行卡方检验。结果两组患者脱管时间均为术后5个月左右,且术后6个月复查的鼓膜像均显示愈合良好。A、B两组年龄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0,P=0.788>0.05);两组性别行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5)。A、B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ABG、ETDQ-7评分分别与术前行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BG、ETDQ-7评分逐渐降低,术后12个月较术前降低,但较术后6个月升高,提示术后1、3、6个月,咽鼓管功能逐渐改善、听力逐渐好转,术后12个月听力、咽鼓管功能较术前好转,较术后1、3、6个月有所下降。B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ABG、ETDQ-7评分逐渐降低,术后6、12个月逐渐升高,较术前降低。术后1、3、6、12个月听力、咽鼓管功能均较术前好转,术后1、3个月听力、咽鼓管功能逐渐好转,术后6、12个月听力、咽鼓管功能较术后1、3个月有所下降。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术前、术后1、3、6、12个月A组与B组的ABG、ETDQ-7评分进行检验。A与B组术前ABG、ETDQ-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与B组术后1个月、3个月ABG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与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ABG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与B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ETDQ-7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比较`X±S,术后1、3、6、12个月ABG、ETDQ-7,B组值均大于A组。A组术后6、12月听力改善效果均优于B组,A组术后1、3、6、12个月咽鼓管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B组。A组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均高于B组,两组术后1、3、6个月有效率行Fisher精确检验,P值都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有效率行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鼓膜置管术伴或不伴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短期内均有一定的效果;2、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鼓膜置管术联合球囊扩张术较单纯鼓膜置管术效果更好。3、鼓膜置管术同时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