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Obliterans,ATO)是常见的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青壮年人截肢的最常见血管疾病。
ATO是一种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四肢中小动脉及静脉闭塞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及伴行静脉,远端的动脉闭塞有时可伴有血栓性静脉炎。早在1908年,LeoBuerger就认识到这个特别好发于年轻人的血管炎症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但是一个世纪后,对TAO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仍然所知甚少。
TAO病因不明,病情复杂,在治疗上非常困难,外科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缺血的症状,但是常常由于缺少合适的流出道而失败。
目前,已有不少文献报道应用缓激肽(bradykinin,BK)治疗心肌梗死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但是关于BK与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报道很少。本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TAO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中缓激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首先应用月桂酸钠成功的建立ATO大鼠模型。购买雄性Wistar大白鼠35只,体重约500g左右。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又分为1天、3天、7天、14天、21天、28天六个组别。模型组各组别均设5只实验大鼠。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向股动脉远心端注入月桂酸钠溶液。
模型组分别于术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28天经尾静脉穿刺采集静脉血2ml,置于抗凝管,3000r/min,4℃离心15分钟后,取上清,-20℃保存备用。对照组于术后第28天取血。大鼠术前血清均于手术前48小时时经尾静脉采集。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缓激肽水平,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表明,动物模型制作是成功的,通过病理HE染色观察,发现与ATO特征性的病理表现相似。注射月桂酸钠后大鼠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坏死。病理切片示大量新生血管与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模型鼠血清缓激肽水平呈升高趋势,至第14天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
本实验结果发现,在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中,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清缓激肽水平逐渐提高,并以两周组升高最为显著(与术前组及对照组相比P=0.001<0.05),且两周组时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均可观察到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生成。后随着肢体的脱落,BK表达水平又逐渐减低,但与术前血清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到,在两周组动物模型中BK表达水平最高,使血管扩张、肢体侧支形成,但仍不能改变肢体脱落的命运。说明自身的代偿作用是有限的,达不到正常动脉的灌注水平,不能供应正常肢体的需要,截肢的命运仍然无法更改。因此寻求一种外源性的基因治疗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