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弱视树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感光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初步探讨弱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视网膜的可塑性,为进一步认识弱视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出生18天左右未睁眼的树鼩48只,不分雌雄,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建立模型: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组S1(右眼缝合1月)、S2(右眼缝合2月);形觉剥夺性弱视恢复模型组R1(右眼缝合1月打开换缝合左眼1月)、R2(右眼缝合1月打开,双眼正常视物1月);对照组C1(双眼正常视物1月),C2(双眼正常视物2月)。造模完成后进行视网膜冰冻切片与视网膜铺片的制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节细胞和感光神经节细胞数量与形态的变化,感光神经节细胞与双极细胞的突触连接的变化,并通过IPP6.0及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正常树鼩感光神经节细胞的胞体位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其树突位于视网膜内从状层。由Bm3a抗体标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黑视素蛋白抗体标记的感光神经节细胞不重合,二者是两种细胞。部分S2组和R2组ipRGCs胞体形态由类圆形变为梭形,且其树突黑视素抗体的绿色荧光减弱。2.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统计学分析:两组形觉剥夺弱视模型S1组、S2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均数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的C1组、C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形觉剥夺弱视恢复模型R1组、R2组分别与C2正常对照组比较,R1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均数低于C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均数低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组与R1组相比,R2组均数低于R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组与S2组相比,神经节细胞均数低于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数量统计学分析:两组正常对照组C1组和C2组比较,C2组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的均数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形觉剥夺弱视模型S1组、S2组分别与对照的C1组、C2组比较,感光神经节细胞的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形觉剥夺弱视恢复模型R1组、R2组与弱视模型S2组比较,R1组、R2组感光神经节细胞的均数均高于S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形觉剥夺弱视恢复模型R1组、R2组与C2正常对照组比较,R1组感光神经节细胞的均数低于C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组感光神经节细胞的均数低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眼形觉剥夺可导致弱视眼ipRGCs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且细胞数量减少。2.去除形觉剥夺因素后遮盖对侧眼能有效改善形觉剥夺导致的弱视眼ipRGCs数量的减少,说明ipRGCs具有可塑性。3.去除形觉剥夺因素后若不遮盖对侧眼可导致弱视眼视网膜RGCs数量减少,遮盖对侧眼则RGCs数量可保持稳定,说明RGCs具有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