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对红螯螯虾生长、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称澳洲淡水龙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红螯螯虾个体大,生长快,残食弱,肉质鲜美,出肉率高,具有广泛的养殖前景。本实验于实验室水循环系统玻璃水族箱中进行,在等蛋白质、等能量基础上,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脂类比例(CHO:L)为10.75:1、4.81:1、2.66:1、1.52:1和0.87:1的5组试验饲料对红螯螯虾[初始体质量(1.7±0.01)g]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1.1通过8周的饲养试验,测定了红螯螯虾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比例的CHO:L水平,对红螯螯虾存活率和肝体比没有显著影响(P>D.05),但是对红螯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影响显著(P<0.05)。试验发现CHO:L比例为2.66:1时,红螯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达到最高。高比例的CHO:L(10.75:1)和低比例的CHO:L(0.87:1)都会显著的抑制(P<0.05)红螯螯虾的生长和饲料的利用。红螯螯虾增重率分别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红螯螯虾对配合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68.28g/kg和120.22g/kg,相对应的CHO:L为2.20:1,且红螯螯虾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要高于对脂肪的利用。1.2通过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为40-145g/kg时,虾的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则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CHO:L对虾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1),CHO:L为2.66:1和1.52:1,表现出比较高的活力,显著高于(P<0.05)其它试验组。碳水化合物为156.3-360.4g/kg范围内,虾淀粉酶活力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1)。1.3通过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比例的CHO:L水平,对红螯螯虾肌肉生化组成中脂肪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CHO:L水平的降低,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中脂肪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试验发现CHO:L比例为2.66:1和1.52:1时,虾体内肝糖原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个试验组。通过对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饲料中不同比例的CHO:L水平对血液中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有显著影响(P<0.05)。血糖的含量总体上随着饲料中CHO:L的水平升高而成增加的趋势,其中CHO:L比例为10.75:1时,血糖的水平达到最高。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变化趋势与血糖的趋势相反,随着CHO:L的下降升高而成升高的趋势,在CHO:L为0.87:1时达到最高,分别为0.45±0.10(mg/dl)和0.12±0.04(mg/dl).2饥饿补偿机制对红螯螯虾生长、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本试验首次以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为材料,首次探讨饥饿补偿机制对红螯螯虾生长、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所测定的指标包括: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虾体生化成分、消化酶和免疫酶。研究各试验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红螯螯虾补偿生长机制以及饥饿对其机体组成、消化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揭示其适应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对策,同时拟为红螯螯虾养殖中新的高效投饵技术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于实验室水循环系统玻璃水族箱中进行,对红螯螯虾[初始体质量(1.76+0.11)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再投喂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18d;处理组S2、S4和S8分别饥饿2、4和8d后再饱食投喂16、14和10d。2.1试验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湿重均显著低于(P<0.05)对照组;实验结束时S2和S4组和对照组间的湿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S8组的湿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生长时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随着恢复投喂试验时间的延长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是由于增加食欲,提高摄食水平的结果。饥饿过程中,红螯螯虾体内水分、灰分含量略有上升,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脂肪损失率比蛋白质大的多(P<0.05)。这表明红螯螯虾在饥饿过程中主要消耗脂肪作为身体的能量来源。分别给饥饿处理0(对照)、2、4和8d的红螯螯虾投饵,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除S8试验组水分以,各饥饿处理组的红螯螯虾体生化组成外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这表明如果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补偿生长将不会影响红螯螯虾的营养质量。2.2试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肝胰腺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再上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酶的活性受到显著的抑制(P<0.05),在恢复投喂试验结束后均能达到对照组的水平(P>0.05);而淀粉酶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是先上升后下降。这就表明,红螯螯虾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在饥饿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身体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以达到积极利用体内的存储物质,得以维持生命的目的。2.3试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均是在饥饿2d时稍微增加,但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酶的活力出现显著下降(P<0.05)。再恢复投喂结束后,酶的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实验还发现在红螯螯虾机体中酸性磷酸酶的活力要高于碱性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