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阶段、新形势下中国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需对生态文明内涵做出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生态文明内涵与要求,旨在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进行量化考量、明确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所处阶段的评估方法,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才能对全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准确评估与把握,才有助于推进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迈向更高的阶段。本文依据有关生态文明的政府文件和相关研究成果,对生态文明及其内涵特征做出解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准则层、9个次准则层共计26项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思路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并采用综合指数法算得大陆30个省区(除西藏)2003-2014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数。根据评价结果,首先分析全国生态文明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地区差异,并采用ArcGIS 10.3和GeoDa 1.6.7软件进行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然后利用SPSS 24.0、Eviews 8.0等计量软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这两大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进一步研究,最后根据研究所得结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从全国及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态势与差异方面来看: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2003-2010年全国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保持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后则处于波动上升阶段;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差异虽逐年变小,但区域差异仍十分明显,东部沿海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发展水平最低。(2)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来看:2003-2014年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呈比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集聚性明显,较高水平的区域扩张趋势显著,较低水平的区域明显呈收缩趋势,处于HH象限的省区越来越多而LL象限的区域越来越少,生态文明发展趋势整体向越来越好的方向演变。(3)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关系来看:二者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两者都不是对方的格兰杰原因;根据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资源节约、发展结构和人口素质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向作用,人民生活水平对生态环境则具有反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