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加入欧元的可行性——基于最优通货区域理论的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优通货区理论是国际货币经济学领域内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MU)是最优通货区理论最典型的应用和验证者。在过去近五十年的发展中,OCA理论从兴起到冷落,再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复兴,在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和欧元诞生的伟大实践中,OCA理论又重新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欧盟东扩,接下来的中东欧国家能否、何时加入欧元区的讨论中,OCA理论又出现前所未有的盛行。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和实证检验上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见解,也使得最优货币区理论日趋完善。长久以来,OCA理论的讨论集中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个是哪些国家和区域适合建立共同通货区?另一个是货币联盟的边界在哪里?这两个突出问题用于EMU实践上,主要体现在:欧元区是不是最优通货区域?欧元区可以扩大到哪里?2004年5月欧盟(EU)正式接纳中东欧十国为正式成员国,现在问题就突出表现在欧元区的东扩进程上。   本文将最优货币区理论应用于欧元区扩大的实践,研究中东欧国家加入欧元区的进程与条件。以捷克作为案例,对其加入欧元区应用OCA标准进行检验,结合建立在OCA理论基础之上的《马约》趋同条款要求对捷克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基本安排如下:   第二章依从理论的发展和EMU的实践将最优通货区理论的沿革划分为两大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众多的作者做出了其独特的贡献,文章将分别进行介绍。接着,本章根据OCA理论,对成立共同通货区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第三章对中东欧国家目前加入欧元区的整体进程进行分析,研究了中东欧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以及他们同欧元区的经济的整体的趋同情况。同时,比较中东欧国家和欧元区各自在欧元区东扩中的成本与收益,得出结论,对双方来说,欧元区扩大都是利大于弊,但如果与欧元区经济趋同程度不足的国家过早加入欧元区,会影响整个共同市场发挥机制的有效性,威胁欧元区经济和欧元的稳定性。所以出现中东欧国家希望尽快加入欧元区,欧盟当局尽量推延他们的加入,两种不同的态度。   第四章,以捷克为例,对捷克加入欧元区进行OCA理论检验。检验了捷克劳动力的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出的多样化程度,与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趋同情况,经济结构趋同状况,经贸一体化程度,以及商业周期同步性。检验表明,捷克基本满足加入共同通货区的OCA理论条件,加入欧元区理论上讲是利大于弊。   第五章,深入研究了《马约》的趋同条款(ConvergenceCriteria),针对这些条件,对捷克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捷克的物价基本向欧元区物价最稳定的三国平均水平靠拢;长期利率与欧元区基本趋同,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出现比较大的偏离;汇率制度还没有加入ERMII;捷克的金融市场规模很小,与西欧有加大的差距;财政纪律上,捷克还处在欧盟委员会EDP检查程序当中,要顺利完成过渡,结束EDP程序是当务之急。   第六章最后得出了全文的结论如下   (1)中东欧国家虽然选择各不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但从《马约》的各项标准来,都有向欧元区日益收敛的趋势。   (2)捷克基本满足加入欧元区的OCA理论要求,在近期内,捷克要满足《马约》关于通胀、赤字、利率、汇率等要求,难度在加大。   (3)所有的中东欧国家都应该长期的、可持续的遵守条约趋同条款的要求,加强同西欧的经贸一体化,和宏观政策的一致性,欧元区和扩大后的欧元区才能维持作为一个最优通货区域。
其他文献
财政政策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体现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公平等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通过财政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的增长,并调整税收基数保证财政的健全性。
1992年华晨中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拉开了中国企业跨境上市的序幕。由于内地A股市场刚刚起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融资的巨大风险,一些
学位
吴冠中作为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画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都致力于思考和实践如何将中西方绘画的精髓相互融合,推进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并创作了大量享誉国内外的作品。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加强,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各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会迅速的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是在贝利-米恩斯式的公司中解决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设计一种激励约束兼容的制衡机制使得经理层的行为符合公司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