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是意象的文化。意象是心灵主体的生命情调与客观实在的融突和合,具有象征性,沟通着意识与无意识。父亲意象是人们头脑中关于父亲的心理表征。父亲意象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个体对客观存在的父亲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世代累计的人类祖先对父亲的集体经验。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古老的甲骨文“父”是一个手持棍棒(权杖)的封建权威家长意象,这一权威的君父意象贯穿着整个文明的发展史。“子不教,父之过”,我国有着重视父教的悠久历史。然而时世变迁,“父性缺失”问题日渐突出。社会“拼爹”“坑爹”现象,正是人们心中矛盾的父亲意象的投射,是整个社会父亲教育的迷茫、焦虑与不安。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探索人们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父亲意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访谈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父亲意象进行了质性和量化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现代社会人们心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爱如山”之山意象,这一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父亲深深的认同与崇拜以及超越的企图,是人们对全知全能全善的完美完善人格的追求在父亲身上的投射。这一意象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意象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 2.父亲意象具有个体性、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随着个体的发展,内心的父亲意象也会出现相对的变化。个体在对父亲的理想化、矛盾性、沉重性的不断认识中完成着对父亲的认同、拒绝及再认同的过程。绝大多数的个体具有积极的父亲意象,能够完成对父亲的积极认同。 3.人人都有父亲情结。父亲情结与人们对父亲的心理期待与实际父亲能否满足这种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有关。积极的父亲意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消极的父亲意象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4.访谈研究中从各个个体对父亲的期待与拒绝中可以看到一个足够好的父亲法则:(1)父亲与母亲有着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2)父亲要强而有力,能够承担起这个家庭的绝大部分责任。(3)父亲对孩子的仁爱与赞赏;(4)父亲对孩子宽严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5)父亲要是勇于拼搏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 5.新型的理想的父子关系是建立在和谐的父母的夫妻关系之上的。 6.父亲这一角色具有矛盾性、责任性和沉重性。父亲既是一个家庭角色,也是一个社会角色,父亲起着连接家庭与社会桥梁的作用。父亲是在家庭与社会这对矛盾中求平衡谋生存的男人。父亲的责任性和矛盾性导致父亲角色的沉重性。 7.父亲的原型角色在于对抗自己的本能。父亲的意义在于支持孩子实现自我,允许并帮助孩子完成对父亲的超越。 8.父亲意象的EAST(外显情绪西蒙任务)显示,父亲意象的内隐效应显著。无意识的层面人们的父亲意象在情感方面是消极的,在力量法则与情感法则的竞争中人们更看重父亲的力量法则。 9.人们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父亲意象的不一致性,表明意识与无意识间的相互补偿性,这也是父亲意象矛盾性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