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11年夏季(6月)和秋季(11月)在黄海使用WP2型浮游生物网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以此为黄海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另外,选取夏季调查的4个断面,研究了夏季南黄海浅海潮汐锋及其对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初级生产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小型桡足类跨潮汐锋区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跨潮汐锋区初级生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潮汐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夏、秋两个航次共计鉴定浮游动物成体76种、浮游幼虫26类,合计种类数为102。其中,浮游动物成体分别隶属于原生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毛颚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甲壳动物、浮游幼虫和刺胞动物为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数占到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一半,其中,桡足类是优势类群;浮游幼虫为浮游动物第二大类群;刺胞动物为第三大类群。夏季航次,整个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2288.0ind/m3,丰度高值区处于长江口东北部外海、山东半岛北部近岸以及辽东半岛东南部近岸海域,其他海域丰度值相对较低;秋季航次,整个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834.8ind/m3,低于夏季,高值区出现在北黄海中部,南黄海大部海域的丰度相对较低。夏季黄海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香农-威纳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15、0.51、1.52,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均匀度、丰富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变化趋势较一致,呈现近岸海域高,远岸海域低的趋势;秋季黄海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香农-威纳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7、0.49、1.78,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均匀度、丰富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调查海区浮游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沿岸群落(Cs),其代表种为近岸低盐种真刺唇角水蚤和双刺唇角水蚤;黄海混合群落(YMs),受黄海冷水团与近岸高温低盐水团共同作用影响,其主要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黄海群落(Ys),拟长腹剑水蚤是其主要优势种,其他优势种还包括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以及近岸低盐种克氏纺锤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秋季调查海区浮游动物可分为3个群落:沿岸群落(Ca),近岸低盐种强壮箭虫及真刺唇角水蚤为其代表种;黄海混合群落(YMa),其优势种依然为拟长腹剑水蚤和小拟哲水蚤;黄海群落(Ya),其主要优势种为拟长腹剑水蚤和小拟哲水蚤,其他优势种还包括近岸低盐种强壮箭虫及近缘大眼剑水蚤。夏季南黄海存在明显的浅海海洋锋,小拟哲水蚤丰度高值(18266.7ind/m3)出现在锋区,其低丰度值(1480.0ind/m3)出现于锋区附近混合区,两者之间相差一个数量级,其丰度由远岸层化区至锋区逐渐升高。叶绿素a表层浓度高值(4.7μg/L)出现在锋区附近层化区,锋区叶绿素a表层浓度较低(2.2μg/L)。锋区中出现小拟哲水蚤丰度高、叶绿素a表层浓度较低的现象,表明摄食压力对初级生产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