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而激烈的社会变迁中,城中村原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解体打破了自身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同时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将在城中村城市化的过程中重新确立。面对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城中村村民将如何适应?这既是社会科学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又是从社会整体视角研究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学必须回答的一个实践性课题。通过社会化,人获得了能够成为社会个体的基本素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知识和技能。凭借这些素质,个体才能进入社会求得生存与发展,并对社会做出贡献。随着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个体的素质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中村的城市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所以本文认为,提升社会化、获得现代城市社会要求的现代化素质,应是城中村村民融入城市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立足太原市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在城中村数量最多,也是太原市城市发展南移策略的重点规划区——小店区,依据城中村村民是否在本社区的转型中普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为标准,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城中村进行样本对比研究(由于从历史维度研究城中村的数据不足,本着客观准确的原则,本文未从此维度展开研究)。从城中村村民个体出发,以求在微观层面上发现村民社会化提升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制定提升措施做准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情况下,各城中村村民社会化提升的瓶颈不同。在村民因本社区转型普遍获得良好经济收益的城中村,村民获得了一种相对于城市市民的生存优势——有不错的经济收入、有自己的住房、生活压力和风险较小;他们安于现状,对现代生活需求的新知识、新技能需求不足,缺乏自觉提升社会化的动机。相反,在村民未因本社区转型获得良好经济收益的城中村,村民迫于生活的压力,为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较高,但因缺少较好社会化路径,社会化提升不理想。因此本文提出,在制定村民社会化提升措施时,只有因地制宜把村民社会化提升的工作根植于社会事实之上,既重视村民社会化提升对社会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又关注村民社会化提升的具体事实基础,才能保证村民社会化提升这样一项关乎城市新生成员与城市固有成员合力发展的工作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