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由于血细胞前体的基因改变导致血细胞过度增殖分化从而形成的一类血液疾病。研究表明FLT3激酶突变与AML的发病息息相关。虽然现有的一些FLT3抑制剂能抑制部分FLT3激酶突变,但其长期用药也会引起FLT3激酶继发性耐药突变的产生,因此开发能够克服AML耐药的新型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由于患者体内 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发生了突变从而形成的一种罕见间质肿瘤。伊马替尼(Imatinib)作为GISTs治疗的一线药物,能抑制常见的c-KIT突变,但其长期用药引起的c-KIT继发性耐药突变和调控细胞增殖的其他信号通路的反馈激活导致的耐药问题仍亟待解决。因此,开发能够克服伊马替尼耐药的GISTs治疗药物意义重大。针对这些临床治疗中的耐药问题,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针对FLT3-ITD耐药突变的抑制剂CW-14的生物活性和机制研究我们针对FLT3-ITD-G697R和F691I这两种继发性耐药突变,开展了对激酶抑制剂CW-14的药物评价研究。CW-14对这两种耐药突变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对另外一些依赖FLT3-ITD继发性突变生长的Ba/F3细胞系也表现出较强的抗增殖作用。此外,CW-14能够抑制FLT3-ITD阳性AML细胞系的增殖,而对FLT3-WT细胞系没有显著作用。进一步地,CW-14能抑制FLT3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并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也能明显诱导这些细胞的凋亡。此外,CW-14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接受,并且在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上表现出较强的抑瘤效果,说明其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克服FLT3-ITD继发性耐药突变的抑制剂。第二部分:Nintedanib能够克服胃肠间质瘤中c-KIT突变和FGFR活化引发的Imatinib 耐药针对第二代和第三代c-KIT激酶抑制剂毒副作用较强和临床效果不显著,以及FGFR信号通路激活引起的耐药问题,我们采用老药新用的策略,通过高通量筛选方法,发现FGFR抑制剂尼达尼布(Nintedanib)不仅能克服FGF上调引起的ERK信号再激活导致的Imatinib耐药问题,还可以抑制部分c-KIT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突变。在GISTs的临床前模型中,Nintedanib显著抑制对Imatinib耐药的细胞系和原代GISTs细胞的增殖,并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FGF配体刺激后引起的ERK磷酸化,其在GISTs小鼠异体移植瘤模型中也显示了较好的抑瘤效果。该研究结果说明Nintedanib对Imatinib耐药的GISTs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