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疣狭口蛙Kaloulaverrucosa系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本项工作的观察时间为2003和2004年4-10月;所用标本系1997年5月至2004年10月采自西南林学院后山及其白龙寺附近。采用野外行为观察,室内外形差异比较及解剖验证、标本测量等方法,研究多疣狭口蛙生殖生物学的内容。
多疣狭口蛙每年繁殖时间和繁殖期与雨季来临迟早和雨季长短有关。繁殖前、繁殖期和繁殖后的性比差异分别由雌雄出蜇、入蜇和繁殖策略的不同引起。繁殖期雄蛙行为丰富多样,初步可分为10类,每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各异,受种群结构组成、求偶场大小、繁殖群密度等多种因子影响。抱对产卵于夜间至第2天上午,卵呈分散排列,有利于孵化。
在配对系统里,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的模式。雌蛙依据雄蛙求偶鸣唱来选择雄蛙,是选择的主动方。雄蛙由于个体大小的不同所采用的策略各异。鸣唱声大的雄蛙,一般通过鸣唱来吸引雌蛙;鸣唱声小而不鸣唱的蛙,一般采取主动寻找或夺取等方式来获得雌蛙。与主动鸣唱吸引雌性相比,鸣唱声小而不鸣唱的个体选择主动寻找或夺取的替代策略,推测这种方式更节约能量。雌蛙选择体重为自身体重(53.1±10.7)%的雄性个体为最适配偶。这种选择有利于雌雄蛙产卵受精。
多疣狭口蛙在自然产卵场、半自然产卵场和非自然产卵场三大类产卵场中,易选择自然产卵场为最适产卵场,其次是非自然产卵场,半自然产卵场不易选中。因自然产卵场不管水体因子、食物因子和天敌等生态因子,对卵孵化和蝌蚪生长都较为有利,成为众多雌雄蛙争夺的优势资源。选择半自然产卵场具有较大的偶然性,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一方面,随着生境破坏,自然产卵场减少,在少量自然产卵场中已有大量的蛙繁殖。另一方面,有的产卵场与其它产卵场相离甚远,这些地方的蛙活动范围小,与外界交流困难。选择非自然产卵场是一种生存繁衍适应对策。动物在繁殖过程中都趋于选择最佳繁殖地,多疣狭口蛙随生境破坏、栖息地减少,有些个体不得不对现有的栖息环境和繁殖地做出适应。从适应自然环境转而适应非自然环境,产卵场选择也从自然产卵场向非自然产卵场方向发展。但是,如果生境破坏进一步发展,这种蛙的适应性能否跟上环境的变化,还有待于以后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水体水深超过20cm或不足5cm,不利于卵孵化或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总产卵次数与产卵量。水体持续时间影响蝌蚪生长发育;水体面积大小只影响容卵量,不影响产卵场总产卵次数和蝌蚪生长发育;水体温度影响总产卵次数、产卵量和蝌蚪发育。室内实验也表明水体温度、光照强度影响孵化率和蝌蚪生长发育。蝌蚪食物丰富和天敌少的产卵场,总产卵次数与产卵量最多,蝌蚪的生长发育迅速。选择好的产卵场可增加繁殖双亲的投资成功率和有利于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繁衍。
多疣狭口蛙属于雌体大于雄体型。引起体形异形的原因为繁殖对策和食性分化等。头部出现两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咽部颜色不同和吻长的显著差异。为保证抱对成功是雄蛙前肢的进化方向。雌雄后肢全长、胫长、足长和内踱突长差异显著,蹼的大小也有明显差异。这是在不同的选择压力下,使它们向不同方向演化,从而出现后肢的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在繁殖中的作用表现在:雌蛙比雄蛙大,有利于增加怀卵量和繁殖的顺利进行。雄蛙演化出较大的吻长有利于求偶。前肢异形有利于雌雄抱对。雄蛙长的后肢有利于抱对和受精;雌蛙的粗壮后肢有利于抱对产卵的顺利进行。雄蛙的声囊对分散栖息的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鸣唱有利于集群。栖息生境多变引起体色多变;体表分泌白色粘液,不容易被抓住,有利于逃避敌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