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视疲劳调查问卷筛选和记录近距离工作视疲劳患者的相关情况,对其进行各项双眼协动参数的临床测定,将其结果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探讨近距离工作视疲劳患者的双眼协动参数的特点及其与产生视疲劳症状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1.视疲劳组研究对象选取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间,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主诉有视疲劳相关症状的患者共30人。
1.1纳入标准:1)有视疲劳相关主诉;2)年龄18-40岁;3)性别不限;4)双眼矫正视力>0.9(snellen E视力表);5)双眼散光<-3.00D ;6)双眼屈光参差<2.00D。
1.2排出标准:1)有已知眼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2)弱视患者;3)有已知可以引视疲劳症状的全身其它器官系统疾病的患者;4)干眼病的患者;5)患有已知精神及心理疾患,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
2.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纯屈光不正的患者共30人。
纳入标准:1)无视疲劳相关主诉;2)年龄18-40岁;3)性别不限;4)双眼矫正视力>0.9(snellen E视力表);5)双眼散光<-3.00D; 6)双眼屈光参差<2.00D。
排出标准:1)有已知眼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2)弱视患者;3)间歇性外斜视患者。
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视疲劳患者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视力,眼压,Schirmm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常规眼科检查(眼表、屈光间质、眼底)及眼外肌相关检查。然后对受试者用美多丽(复方托吡卡胺,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进行散瞳验光(他觉验光),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在此基础上进行双眼协动参数的检测:测定集合近点(NPC);远距及近距(40cm)的水平隐斜度;由此计算出隐斜法测定的调节性集合/调节比率(AC/Aratio);测定远距及近距的垂直隐斜度;测定远距及近距的融合功能即正相对性集合(PRC)和负相对性集合(NRC);测定调节幅度(AA),正相对性调节(PRA)和负相对性调节(NRA),调节灵敏度( AF)。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结论:
1.近距离工作视疲劳患者,视近时较大的外隐斜视是视疲劳形成的重要原因。
2.视疲劳患者远近距离的内融合范围均小于对照组,无法代偿较大的外隐斜量,因此内融合的异常也是视疲劳形成原因之一。
3.调节和集合之间的联动(AC/A)异常(低AC/A比率)是形成视疲劳的原因之一。
4.由于调节灵敏度(AF)较正常人降低,且AF与近距离工作时间成负相关。因此长期近距离工作会导致AF降低,加重视疲劳。AF是筛选视疲劳的敏感指标。
5.Sheard准则在预测视疲劳方面具有较高特异性,是评价双眼视觉功能的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