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各种社会资源丰富,为竞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对近几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田径锦标赛铅球比赛的研究,北京铅球运动员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如果希望北京市铅球项目能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重视铅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北京是我国最早开始进行青少年训练的地区。在1955年,原国家体委参照国外经验,在北京、天津、上海创办了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开创了新中国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先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市铅球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基本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北京市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运动员选材、训练、比赛、文化课的学习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执教年限较长的青少年铅球教练员队伍,这是北京市在铅球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但是部分教练员没有经历过专业的铅球系统训练,对铅球投掷技术动作理解不够深刻,同时由于青少年铅球教练员岗位培训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致教练员执教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2.北京市青少年铅球教练员非常重视训练开始前的选材工作,在选材过程中,选材方式注重经验与各种测试指标的结合,同时选材范围较为广泛,为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成功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3.在北京市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课结构安排较为合理,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活动不够重视;训练计划制定不够完善尤其是大周期训练计划;训练后勤保障上,场地器材较为充足,基本能满足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家长较为支持训练,对训练投入比较大的精力和物力。4.教练员参赛动机功利心较强,过于注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这样会导致教练员为了运动员在比赛中尽可能的取得好名次,不遵循铅球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增长的规律,忽视竞技成绩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过早的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对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不利,此外北京市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每年的参赛次数也未达到《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5.北京市在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学训矛盾比较突出,青少年铅球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时常受到训练的影响;文化课学习气氛较好,教练员、家长还有青少年运动员本人对文化课的学习有较为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