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冠心病的研究多以左心室为主,尽管从第一例右心室梗死诊断至今已有80年,但临床上并未予足够重视,一方面因为早期动物试验研究认为单独的右心室缺血或梗死导致的功能异常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另一方面也因为右心室复杂的几何形态及独特的生理结构特征导致评估方法学上受到限制。但随着对冠心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右心室在循环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右心室是一个容量泵,将静脉系统回心的血液全部泵入肺动脉内,右心室功能失常时同样会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右室心肌缺血或梗死是右心室收缩功能失常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发的疾病如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肺动脉高压、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以使局部或整体的右室功能受影响,右心室功能的评估在对病情的评估、治疗的选择及预后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tion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在室壁中选定一定范围的感兴趣区,随着心动周期,分析软件根据组织灰阶自动追踪上述感兴趣区内的不同像素的心肌组织在一帧帧图像中得位置,并与第一帧图像中的位置相比较,计算整个感兴趣区内各节段心肌的位移大小,但目前主要用于左心室功能评价,右心室评价相对较少。木课题旨在应用STI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右室功能不全及治疗提供依据。第一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的右心室功能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在评价右心室功能中的价值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右心室功能的改善状况。方法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右心室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左心长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如下参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室收缩末期内径(RVESD)、舒张末期内径(RVEDD);肺动脉压力根据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压差+右房压估算;左室射血分数在心尖四腔切面下用双平面Simpson法则计算。采集心尖四腔观的3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存储,脱机后利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EchoPAC)对右心室进行分析,在心尖四腔切面上勾画出右室心内膜缘曲线,软件自动追踪组织中各点在整个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及右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六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应变率并记录数据。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30例进行了PCI治疗并定期复诊,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右室间隔各段心肌应变均明显降低(P均<0.05);应变率仅在右室间隔中间段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7天,除右室游离壁心尖段及右室间隔心尖段外余节段的应变值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各节段应变率值无明显变化(P均>0.05);PCI术后1月,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室间隔各段应变值均有明显增高(P均<0.05),室间隔中间段应变率明显增高(P<0.05);PCI术后3月,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室间隔各段应变值增高更明显(P均<0.01),室间隔中间段SRs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定量评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其整体及局部应变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CI术后7天、1月、3月各受损节段应变值日趋恢复。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单支右冠脉病变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评价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单支右冠脉病变患者左右心室的功能并探讨心室间的相互影响。方法45例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单支右冠脉病变的患者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30例有胸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显示三支主要血管均未见明显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心长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LVESD、LVEDD、RVESD, LVEDD;左室射血分数在心尖四腔切面下用双平面Simpson法则计算。采集并存储左心长轴、心尖二腔、三腔及四腔切面各3个完整心动周期二维灰阶动态图像,脱机后利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EchoPAC)对左、右心室分别进行分析,在左心长轴、心尖二腔、三腔及四腔切面分别勾画出左室心内膜缘曲线,在心尖四腔切面上勾画出右室心内膜缘曲线,二维应变软件利用斑点追踪技术追踪组织中各点在整个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自动测量左室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值、牛眼图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应变值。结果右冠狭窄但未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左室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下壁基底段和中间段,后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应变值均减低(P均<0.05);左室整体应变值减低(P<0.05);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应变值减低(P<0.05)。右冠狭窄且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左室前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后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下壁基底段、中间段,以及后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应变值均减低(P均<0.05);左室整体应变值减低(P<0.05):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和心尖段应变值减低(P均<0.05)。与未梗死组相比,右冠狭窄且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右室游离壁心尖段及基底段应变值明显减低(P均<0.05):左室后壁基底段、下壁基底段及左室整体应变值减低(P均<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评估左右心室功能,且单支右冠病变患者左右心室均有多个节段应变值减低、功能受损,以左室下、后壁,左室整体及右室游离壁中间段为甚。第三部分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患者右心室的功能变化,比较不同部位的左心室梗死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前壁梗死29例,下壁梗死27例,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心长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LVESD、LVEDD、R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在心尖四腔切面下用双平面Simpson法则计算。采集并存储3个完整心动周期二维灰阶动态图像,脱机后利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EchoPAC)对右心室分别进行分析,在心尖四腔切面上勾画出右室心内膜缘曲线,二维应变软件利用斑点追踪技术追踪组织中各点在整个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自动测量右室游离壁及右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应变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右心室各节段应变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除游离壁心尖段外余节段应变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两梗死组之间各变量差别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定量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及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功能,两梗死组较正常对照组右室大多数节段应变值均明显减低,但两梗死组间各对应节段应变值差别无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