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碱土又称盐渍土,是指土壤中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盐分含量较高,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碱化度达到了一定值。土壤盐碱化对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都有危害,对其的改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盐碱土作为一种土壤资源,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也很丰富,改良和利用这些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对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西部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地盐碱化面积153.27×104hm2,并在近年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表现为面积扩大、程度加重,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2011年4月初,《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该规划力求控制5种重金属(铅、汞、铬、镉、砷)。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矿山开采,工业活动、农药的使用和不断频发的污染事件都会增加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存在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要看它的含量,还要看其存在形态。形态不同,迁移转化和对植物的毒害也不同。铬在土壤中主要有两种价态三价和六价两种价态,其中正三价最稳定。土壤溶液中的大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以游离态或水化离子态存在,毒性较大,而在中、碱性条件下易生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沉淀,毒性降低。如何利用盐碱土地处理重金属污水,实现既可改良盐碱土,又使重金属污水得到合理消纳,重金属污染物得到固定,同时也保障农业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不受污染,是目前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实验设计了含铬酸性废水渗透通过盐碱土的有机玻璃柱装置,并进行清水淋洗过程,模拟大量荒置的盐碱地来处理含铬废水和雨水的冲淋作用。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规律:1、含铬废水渗透通过不同pH值盐碱土试验:(1)试验得出水中水溶态总铬含量相对于进水的5mg/L在各个土柱系列中都有明显的减少。在整个试验运行周期内,碱性土柱出水中的水溶态总铬含量变化曲线分为四个阶段:短暂上升阶段、平缓下降阶段、快速下降阶段、平稳拖尾阶段。出水中铬浓度衰减率甚至达100%。(2)通过清水淋洗试验结果证明,能够被冲淋带出的水溶态主要是Cr(III),以Cr(VI)形态存在的比例非常少。(3)土壤中的铬用Tessier法提取五种形态发现:残渣态的百分含量最大,可交换态铬的含量比残渣态的含量少,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这三态各自比例相对较小。(4)从出水特征指标看,出水的pH值逐渐下降; COD经历了好氧反应的缓慢降低阶段和厌氧反应的迅速下降阶段;ORP值在pH值靠近中性的土壤中向220mv波动靠近,在pH值较大的时候向150mv波动靠近;土壤中钙镁含量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时,铬才能够与土壤中的钙镁发生交换吸附,并且是有限的,不会使土壤损失过多的钙镁。(5)从土壤特征指标看碱性土壤得到了改良。土壤pH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向中性;土壤的碱化度(ESP)也趋向中性变化,土壤pH值接近中性时,碱化度在<10%的范围内基本不变,而在pH值较高时,碱化度趋于下降一个等级,向利于植物生长的中性土壤方向发展;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基本维护在原来的水平上。2、不同铬含量进水渗透淋滤同一盐碱土试验:(1)在铬含量较高的进水进行渗透试验中,渗透实验出水中以及清水淋洗出来的水溶态总铬含量与进水中铬含量正相关。而且,进水铬的含量决定了出水中水溶态总铬含量下降的速度,高含量时,下降速度慢。(2)土壤中存在的铬的累积效果因进水中铬含量的增大而增强,呈现正相关性。(3)试验进水铬含量在10mg/L以上时,在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铬明显增多,残渣态百分含量下降,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百分含量有所增加。(4)通过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证明盐碱土的污染程度会随时间的延长和进水中铬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当进水中铬含量为5mg/L时,持续进行渗透作用并配合种植植物的情况下不会产生明显污染;当进水中铬含量为10mg/L时,就应采取短时间间歇渗透并调整种植的植物,使污染度的控制在低水平;当进水中铬含量为15mg/L时,污染度在进水后第三天就已经达到了偏中水平,所以,应严格控制进水中铬的含量。